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人文景观建筑#
点赞: 66
为TA点赞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门票参考: 15元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
开放时间: 08:00~19:00
适宜季节: 全年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一批(唐)

地理环境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名称

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古代谥法也有谥曰顺、贞、献等美好的字眼。

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贞陵、泰陵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

历史沿革

选址背景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8]  。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 。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因山为陵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昭陵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除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历代祭祀

唐时昭陵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护陵军官的军衔为将军,还专门设立五品陵令管理。每年春二月,朝廷还要委派重要的大臣来昭陵祭祀。遇有太宗诞日、忌日,还安排大臣到昭陵侍奉太宗灵魂“起居”,仪仗蔽路,从不间断。

《唐会要·亲谒陵》载,有唐一代,高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亲谒昭陵,拜奠先帝。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唐高宗亲谒昭陵,庄严肃穆,规模空前。这次祭奠活动结束后,高宗诏令免除了醴泉县当年的租赋,并将护陵的将军、郎将进爵一等,对陵令、丞加阶赐物,又诏令在陵侧修建佛寺。

唐高宗时,唐军远征凯旋而归,献俘仪式也常在昭陵举行。依照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献俘通常都在太庙、太社举行,但高宗为了慰藉先帝未灭顽敌的遗憾,将献俘仪式移至昭陵。《唐会要·献俘》载,显庆三年,苏定方俘叛将阿史那贺鲁,于十一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乾封元年,李绩灭高丽擒高丽王,于十月二十一日献俘于昭陵。

唐时昭陵陵区严禁随便出入,至于陵区内的一草一木就更不得损坏。《资治通鉴》载,仪凤二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按律当除名。大理寺奏报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奏道:“二人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多亏狄仁杰依法力谏,又罗列古代先贤事例,并明确表态:“臣不敢奉诏。”高宗怒气稍解,将权、范二人除名,流放岭南。

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唐玄宗亲谒昭陵,规模可能较高宗亲谒昭陵为小。唐玄宗这次祭奠昭陵,有高力士陪伴,史载高力士见到寝殿里太宗生前所用过的梳子等物,深为太宗的节俭所感动。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于昭陵正南方献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岖,石料搬运不便,所以,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北司马院内,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碑上尚存“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15字。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员所立的“御制祝文”碑。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

陵园格局

设计建造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太极宫。

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昭陵主陵

昭陵尚未发掘,墓道地宫的情况很难掌握,史料记载唯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校译。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中室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

栈道遗迹

在安厝长孙皇后的石洞口及接近山顶的地方,凿石扩地,修建了房舍、游殿,供墓主人灵魂游乐,用栈道与墓道口连接,使守陵的宫女能够“供养如平常”。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待太宗葬毕,为了保护陵寝安全,设计昭陵建制的山陵使阎立德奏道:“谨按故事,惟有寝宫安供养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望除栈道,固同山岳。”但高宗“呜咽不许”。长孙无忌等大臣又援引《礼经》等有关侍奉亡灵之制,重新上表请除栈道,高宗依奏,才将栈道拆除,“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

北司马门遗址

北司马门遗址位于陵山北玄武门内,紧依九峻山北麓,南高北低,是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地方。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9.5米,东西宽53.5米,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昭陵六骏”高肉浮雕石屏和“十四国酋长”圆雕石刻像当年就列置在第三台阶地两侧。台阶地上建有庑殿和东西庑房,东西各有一座三出阙。今祭坛建筑遗迹清晰可见,石马、石像的基座多保存完好。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陕西省考石研究所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组。从唐代中期开始,历代帝王祭祀昭陵,因为去献殿的台阶路崎岖难行,便改在司马院内进行,久而久之,便在这里留下了数十通祭陵碑,人们也习惯把这里称作祭坛。

西阙门遗址

朱雀门遗址在陵山正南的一道嵕梁上,距陵山主峰约800米,门外有双阙台,门内有献殿遗址。现存东西两阙址,间距约90米,均为夯筑,现呈圆丘形。

献殿遗址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背依陵山,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当年里边主要供奉太宗的灵位。现存献殿遗址范围约40米见方。殿南有门,殿内砖铺地面,残墙断垣上留有壁画痕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献殿遗址采集到一件当年安放在屋脊上的陶鸱尾,高达150厘米,底长100厘米,宽65厘米,重约150公斤。依此件的尺寸来推算,献殿当高10米左右,应该是重檐九间。

寝宫遗址

寝宫的宫城呈长方形,外围有近3米厚的城墙,其东西宽达238米,南北总长301米,宫城内距北墙达47米处有一道城墙使北部形成一个夹城。夹城内只有一处面积很小的建筑遗迹,大部分建筑遗迹分布在南侧的宫城内。宫城内的建筑由南到北共有三组,基本呈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三组建筑两边都连接有长条状建筑基址。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园,寝宫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精神,建筑在山上供奉太宗灵魂的建筑,后世皇帝谒陵祭拜时就在寝宫。根据考古发现,昭陵的寝宫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例寝宫遗址。昭陵寝宫曾受过火灾,遂有移到山下的议论,于是后世所建的寝宫便命名为“下宫”,乾陵等陵园便有下宫遗址。

相关知识文章

  •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旅游攻略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简介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的南陵县和铜陵市境内,是一处西周时期至宋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279年)的铜矿及冶炼遗址。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发现于1984年,整个遗址区的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遗址区内发现有冶炼、采矿遗址近百处。在其中的4处遗址内,还发现了一批西周及春秋时期的炼铜矿竖炉,汉唐时期的地下采矿场,唐宋时期的矿石焙烧窑、圆形炼铜地炉等重要遗迹。1996年11月,南陵县大工山铜矿遗址和毗邻的铜陵凤凰山铜矿遗址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皖南土墩墓群门票 皖南土墩墓群地址 皖南土墩墓群简介

    皖南土墩墓群是国家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陵县、繁昌区,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万牛山土墩墓群组成,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墓群。皖南土墩墓群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万牛山土墩墓群组成。 千峰山土墩墓群位于南陵县与泾县交界的葛林乡,是商周时期当地土著居民的公共墓地。现存墓葬995座,分布面积13平方公里。随葬品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器、青铜器以及采矿、炼铜的生产工具和铜等。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