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古城址#
点赞: 2
为TA点赞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始建于秦朝,是一座具有独特“城套城”风格的古城,也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古城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古民居群交织在一起,颇具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歙县古城现有徽州府衙、许国石坊、古城墙、徽园、徽州故事馆、徽剧馆、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黄宾虹纪念馆等参观点。

门票参考: 95元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开放时间: 08:00-17:00

基本介绍

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

徽州古城源于隋末汪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下,内有子城,外为罗城,东北倚斗山,东南乌聊迤逦,扬之水顺城东北而西为练溪,环绕东南隅而下歙浦。来龙斗山发源自黄山山脉,干脉东入绩溪县境遥遥岩,由南支起马头岭,又西支起大鄣山,西南入歙为问政山脉,右出为飞笙山、紫芝山、玉屏山、石壁山、白榆山、马鞍山、斗山、万山、乌聊山,连绵百里之遥。飞布山为府城北镇山,相连鹰尖、王林尖、牙山、引岭、榔槌山、白额龙、厚山等处。富资水出箬岭,南流至葛塘入扬之水;布射水出长源,至东山营入扬之水;扬之水又名徽溪,出绩溪大鄣山,纳富资、布射之水与源出黄山之丰乐水于太平桥汇入练江。练江沙明水净,自城南东注渔梁,经龙井山抵浦口,与南来之渐江合流于歙浦,为新安江,东下钱塘。

景点景观

徽园

徽园,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徽园2000年对外开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1999年3 月25 日动工,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徽园位于古城闹区,南连中 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

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徽商大宅院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是将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进了西园。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多达14000多处。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徽商大宅院内建多座反映徽文化的博物馆,如徽派建筑历史博物馆、徽州雕刻精品馆、徽州民俗馆、徽州历代名人馆等。

渔梁街

渔梁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

渔梁古坝

渔梁古坝位于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拦河坝,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可下到渔梁坝。

渔梁古坝是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渔梁老街一公里有余,用一色鹅卵石铺成,旧式店号、庄号依稀可辨,渔梁坝,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2001年,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斗山街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街长300多米,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徽州街巷

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已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

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南谯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199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

新安碑园

新安碑园位于城西练江对岸,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整个园林由真赏亭庭院、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组成。主要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达200余米的碑廊,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栏、望柱相伴,栏、柱上工致的雕刻,出于明万历年间名人的刀笔。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开间仿明清风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内部的门窗式样、砖雕纹饰,显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三是“两清堂”,其堂名是由于这里藏有的两部碑帖《馀清斋帖》《清鉴堂帖》而得名。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桥点缀其间,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

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城西练江边,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唐代诗仙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太白楼始建于唐初隋末,房屋乃明清所重建。楼为二层二进建筑,面积两百余平方米。前进平面呈凸字形,中间突出,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状墙,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楼下正面三开间,原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后整修时给予封闭,沿江古道从左、右边门穿过。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照壁上方匾额"长天一勺",意为天地虽广,勺水虽微,但运动变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时也表明李白怀才不遇,犹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画像,为客居沪上的歙人画家汪观清所绘。两侧楹联"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后楼为五开间,中三间为明堂,左右各一厢房。天井两侧回廊皆设楼梯。后楼顶部也是中间高,左右稍低,脊线参差错落。太白楼已辟为李白纪念堂,陈列有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城内中和街,新建部份与老馆衔接,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仿徽派建筑。为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由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和5个大展厅组成。1991年扩建,1996年,陶行知纪念馆被国家教委等6个部委命名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扩建。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纪念馆大门用青灰色水磨砖砌。门厅正中设陶行知全身汉白玉坐像,二楼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厅后为崇一学堂旧址。

实用信息

门票

开放时间:8:00 - 17:00

门票价格:95元

优惠政策:1、儿童身高1.1米以下免票,1.1-1.4米之间购儿童票。2、半票对象为儿童、60以上老人、现役军人。3、学生凭学生证半价。

交通信息

航空

乘航班至屯溪国际机场——出租车至黄山市汽车站——转乘至歙县班线车——歙县汽车站——乘至4路公交直达。

铁路

高铁:乘京福高铁至歙县北站——乘公交至徽州古城景区。

普铁:乘皖赣普通铁路可选择由歙县站出,乘坐4路公交车徽园站下即到。

高速

上海、江苏、杭州方向:

1、徽杭高速——歙县出口——歙县、绩溪、旌德方向——歙县县城徽州古城景区。

2、扬绩高速(芜宣黄)高速——歙县东、临溪出口——城许大道——歙县县城徽州古城景区。

合肥方向:

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岩寺出口——歙县县城徽州古城景区。

江西景德镇方向:

黄祁景高速——转G3京台高速(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岩寺出口——歙县县城徽州古城景区。

福建南平方向:

黄衢景高速——转G3京台高速(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岩寺出口——歙县县城徽州古城景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地理坐标约为北纬29°52′9.58″ 东经118°25′46.45″。

气候特征

徽州古城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为16.3℃,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为-12.7℃,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7.9℃,极端最高气温为40.8℃。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10℃,80%保证率的初日在3月15日,终日在11月15日,持续236天,积温为5174.7℃。

水文特征

徽州古城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其中,除富溪乡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余均汇流新安江,统属新安江水系。城内下游是新安江库区,上游丰乐河、扬之河、富资水、布射水四条河流在城区汇合,形成练江后流入新安江,新安江自徽州区入境,纳练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

历史沿革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建歙县,属会稽郡。

西汉武帝大狩二年(前121年)属丹阳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属新安郡。

南朝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属新宁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歙县并入海宁县,隶属婺州,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隶属歙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天宝元年(742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

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三年(1914年)6月,属芜湖道。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三十四年(1945年)9月,皖南行署撤销,歙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后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5月13日属徽州专区。

1949年,10月,属徽州专区。

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

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

1974年,属徽州地区。

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区改设黄山市,歙县隶属黄山市。

相关知识文章

  • 上津古城旅游攻略 郧西上津文化旅游区地址 湖北郧上津古城景区怎么样

    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南、北、西方各有一个城门,西南一角还有为方便百姓劳作而开的角门称为小西门;主要有杨泗庙、山陕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等景点。

  • 元上都遗址在哪里 元上都遗址怎么样 元上都遗址公园攻略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比较大的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相关主题榜单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

基本介绍

景点景观

徽园
许国石坊
徽州府衙
徽商大宅院
渔梁街
渔梁古坝
斗山街
徽州街巷
南谯楼
新安碑园
太白楼
陶行知纪念馆

实用信息

门票
交通信息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水文特征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