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景观
洪范池泉,位于洪范池镇政府驻地北院内龙祠前,泉水旱涝如一,四季不涸。洪范池列久负盛名的洪范九泉之首,最为壮观。《东阿县志》载:"池在城南15里群山之中,突起一高阜,周围咸巨壑,泉仰吐其上,甃石为池。"此处地势奇特,四周重峦叠嶂,中间高地突起。泉水涌溢而出,水面平稳如镜,不显趵突之状,四季长流,水势均衡。泉涌水量日均量在700立方米左右。因泉建池,泉池呈正方形,水深约6米。此泉独特之处,泉水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变温,水温长年在17℃左右。水质优良,内含锶、锂、锗、偏硅酸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书院泉,曾名东流泉。位于洪范池镇天池山下书院村。泉水从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隙散溢流出,汇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清澈见底。该泉常年涌流,水极盛,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日涌水量达1万立方米。泉水从池南壁的石雕龙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圆形水池,随之喷珠吐玉,沿小溪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汇入浪溪河。
扈泉,北距洪范池1公里,在书院村以南扈山坳,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扈山坳在云翠山山阴,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测,扈泉便从这洞中涌出。平时细水长流,遇大雨盛水时期,泉水从洞中由下而上喷涌而出,跌下山谷,形成瀑布,触岩抵石,声传数里。岩壁悬有古柏,石隙挤出青条。古人将此景称作"扈泉涌碧",为东阿古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悬崖上,仍镌刻着明朝巡抚都御史孟一脉书写的"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
墨池泉,在扈泉西北百余米处。泉池为边长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取之又澄清透亮。此泉能随朝夕及月缺、月圆有潮汐,传说为东海海眼,堪称奇观。
狼泉,位于洪范池东5公里处,大寨山东侧。此泉因常有狼来饮水,故名。泉水下游与其他八泉汇成河流,因狼泉位于最上游,故名狼溪河,因此名不雅后演化为浪溪河。此泉已修入大寨村水库内。
白雁泉,在洪范池镇白雁泉村中,村以泉得名。村北为龙头山,泉即在山之南坡。泉池东侧原有元皇庆一年(1312年)《天平观碑志》记载,汉王刘邦伐楚带兵路过这里,天气炎热,士兵干渴难忍,四处寻水,忽见一群白雁从山下惊起,王曰必有泉。便令军士察之,果然。人们便将此泉称为"白雁泉"。泉水颇佳,四季涌流,日涌量850立方米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饮用。泉池由巨块石砌岸,水呈碧绿,深不见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入一方形小池,尔后流入水渠,灌溉农田。
拔箭泉,在洪范池镇白雁泉村东首高地上。相传汉王刘邦带兵喝过白雁泉的水后,发现不远的地方也有白雁,于是便张弓射去。雁受惊飞走,箭却插在地上。军士将箭拔起,随箭涌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此泉水势好,常年不涸,泉涌量与白雁泉相埒。泉池颇大,呈正方形,边长19米,深3米,石砌。池中砌一南北向石墙,将池一分为二,东池狭长而水深,西池面阔而水浅。池南壁分别留有溢水口,盛水季节,泉水经此泻出,沿河渠流进村庄和田间,兴灌溉之利。
丁泉,位于洪范池镇丁泉村东首,华盖山(又名韩寨)西侧山脚下,泉池长9米,宽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垒。水自岩缝涌出,汇为清池,澄澈明丽,再由大池西侧石雕龙头口中跌入小池,常年不断,日涌水量约1400立方米。水从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溅,沿街旁小溪漫流。大池池岸四周,围以0.8米高的石雕栏杆。池水极为澄明,池底绿藻清晰可见。该泉水势很好,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饮用、洗浣。
长沟泉,散落在一条长6.5公里的深沟中。这条深沟起源于洪范池镇最南部南刘庄村,经李山头、任庄、陈庄、闫庄、张海,顺势蜿蜒北至洪范池汇泉水库。因沟东西两侧皆系高山,沟内随处有涓涓细流涌出,故名长沟泉。
日月泉,位于洪范池镇云翠山元代南天观内。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口朝北,洞内南壁下有一清泉,涓涓细流,跌进一圆形和一半圆形池中,如同日月形状,故名"日月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昔日观内道士,即于此泉汲水烹茶为饮。
天乳泉,位于洪范池镇大寨山上。山顶两岩对峙,中间有石梁相连,称"天门观"。北岩的侧面有巨石探出,似乳形,石面中部凹进,内有山水渗出,滴滴下坠,故名天乳泉。
地理环境
洪范池泉群,位于洪范池镇浪溪河中上游右侧,分布面积约9平方公里。著名的有洪范池、书院泉、扈泉、墨池泉、狼泉、白雁泉、拔箭泉、丁泉、长沟泉,称为洪范九泉。洪范泉群水质甘洌清凉,含有钙、氯、钾、钠、镁等丰富的矿物质。用浪溪河水泡制的阿胶历经千年不衰,誉为圣药,驰名中外。在2004年4月揭晓的济南新七十二名泉评选中,洪范池泉群被列为济南市十大泉群之一,洪范池、书院泉(东流泉)、扈泉以及位于云翠山上的日月泉均在济南市新七十二名泉之列。该泉群水涌量约占全县泉水涌量的3/4。
平阴县境内出露泉水较多,泉在山区丘陵及山前地带沟谷与坡脚出露。在洪范池镇、旧县乡等低山丘陵区,有较大面积的厚层石灰岩在出露地表,风化严重,裂隙发育。该层石灰岩下伏红色纸状页岩,具有不透水性,是良好的隔水层,因此在厚层石灰岩裂隙岩溶中流动的地下水,沿裂隙涌出,形成泉水。全县共有30处泉水出露(包括旧县乡5处泉,1996年该乡整建制划归东平县)。在出露泉中,常年不涸的有5处,书院泉等17处泉在旧志中有记载。泉水在地形分布上,一般出露于山间谷地,高程在海拔75米~110米之间,多属裂隙下降泉。上述泉群泉水一部分为人畜饮用,一部分灌溉农田,其余大部分形成地表水流入水库、河流,部分由水库、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
历史沿革
洪范池,位于洪范池镇政府驻地西池村北院内龙祠前,距平阴县城32.5公里。池为明代所建,呈正方形,石砌,内径7米,深6.3米,四周建有回台,池水清冽泓大。池周有石栏护围,上有雕刻精细的座狮望柱和花卉栏板。泉池南侧外壁上,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水从龙嘴中涌出,喷珠泄玉,落入2米见方的石砌水池中。龙头正上方镌有"龙池"二字。水池两侧,各有一尊石狮。泉水绕池一周流出,与众泉相汇为浪溪河,再入黄河。
"洪范"一名来自《尚书·洪范》篇,取洪水就范之意。洪范池又名"龙池"。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由此可见,金代或金代以前就已建成了洪范池,距今至少也有850多年的历史。庙前有古树两株,长势旺盛。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洪范池院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院内旧时颇具规模,楼台亭榭,清幽典雅,鸟语花香,秀丽如画。池北有一拱形石桥,横跨渠上,桥北为龙祠。龙祠西原有孟姜阁楼2楹两层,阁前有玉女池。孟姜阁西原有清知县井其洵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立的义学。义学有北房3楹,由东及西各配房3楹,有名师设教于此。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李贤书重修义学4楹,并书额名曰:"雨花堂"。后人称曰"雨花义塾"。此前建八角亭,亭势挑檐如翼,亭前数竹生于一泓渠中。池前原有神棚,漫脊3楹、两来门。门南30米遥对戏楼,与龙祠同建中轴。神棚左右有东、西两山门。池东原有3通石碑,为历代重修泉池所立。石碑东原有南屋5楹,是招待四方游客的客厅。池东北有道士内院一区。院内原有堂屋5间,东屋5间,西屋3间。池上旧有绕周垣墙,由山门入池院,满园肃然,乃是柏、竹、庙、亭、池、义学、道院浑然一体的胜景。
书院泉,位于洪范池镇天池山下书院村。明代中丞刘隅曾临泉建书院。书院依山抱水,风景如画,历来为文人名宦流连忘返之佳处。旧《东阿县志》收录了大量古人吟诵东流泉的诗作。明代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留诗赞曰:"风雷鸣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
丁泉,又名"丁兰泉"。相传此处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故里,故而得名。临池,昔日建有庙宇,现存遗址。石栏北侧嵌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丁泉池碑记》碑。碑载:"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间已重修。"1958年为兴水利,对泉池进行改建,并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记》石刻。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