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山峰#
点赞: 80
为TA点赞

封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元氏县与获鹿县交界,现今南坡、北坡、东坡为元氏所辖,北坡为获鹿即鹿泉所辖,山顶并无明确县界。封龙山素为历史文化名山,以奇山怪石著称。这里有河北省最早的书院,封龙书院,以及众多的寺观和汉碑。封龙山秋季天高云淡,这时登山能领略到绝顶观日出的胜景。封龙山自然风光秀丽,以沟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为胜。

门票参考: 25元
所在地/隶属: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前仙乡
适宜季节: 9月~11月
建议游玩时间: 3~4小时

基本介绍

封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这里既有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又有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在我国文化史、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说封龙山是大禹治水时,大禹为了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给黄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灾难,将蛟龙锁封此山上,从而得名“封龙山”。包括山上的黑龙洞等都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

封龙山自然风光秀丽,以沟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为胜。

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曾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早在唐代《十道志》中就被列为河北名山。以封龙山历史文化而论,汉代李躬、唐代郭震、姚姚敬曾讲学于此山。五代以后,书院文化兴起,真定名士、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李昉与学者张著在此创办学院,奠定了封龙山在河北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到北宋,见诸记载的河北书院仅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元代著名学者、数学家李冶在此著书讲学,时有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教育家张德辉在此讲学授业,人称“龙山三老”。他们在此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使封龙山成为河北古代教育胜地之一,不仅名冠燕赵,而且声气播海外。封龙山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0%~90%之间,树木葱郁,泉水清爽。

封龙山环境幽美,林木繁茂,自古是佛、道信徒修身养性的佳境。早在晋代这里已有寺院兴起,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法汰等,在封龙山长期主持佛经的翻译,开创了译经的正确道路。他创编了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制定了僧规,为各地寺庙所遵循。沙门弃谷姓,统一以释为姓,也自道安始,道安以道德学问,赢得了朝野的尊重。

封龙山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诱人的秀丽风光,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自然的风刀霜剑为封龙山雕刻出许多奇峰怪石。山腰立陡川上昂首站立的“将军石”彪悍魁伟;安卧于山谷中的龟石,虽静犹动;山巅垢影厦石,高达丈余,宛如临涧方厦;那块身躯庞然、重逾数吨的风动石,只要轻轻一摇,便左右摆动,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再有天狗望月、老僧说法、修女面壁、蛤蟆跳崖、雏鸟候食、南天一柱、石驼望天、金龟探海、母子偕游等奇石,无不栩栩如生。

封龙山的泉水更是山中一绝,上至山巅,下至沟底,分布着许多清泉,正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盛夏,山下炎热灼人,山顶凉风习习,实是避暑的好地方;雨季,云雾缭绕,岚烟如练,飞云流雾,使座座奇峰怪石时隐时现,有时山腰云海翻滚,如钱塘江潮,波澜壮阔;秋季,天高云淡,登山能领略绝顶观日出的胜景;冬季松林如黛,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

封龙山自然植被繁茂,沟内已形成林海,遍地有中草药生长,山顶山场广阔,簇簇花草丛生,构成一派高山草原风光,乃是观光、游览和开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登上封龙山巅,回眸四望,可见田园似锦,省会石家庄楼群近在咫尺。昂首一呼,群峰回音,令人心旷神怡,有飘飘欲仙之感。

“观封龙山之雄姿,可知自然造化之神奇,阅封龙山历史,可晓民族文明伟大。”

封龙山是一座不朽的历史文化名山,一座风光诱人的山,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山,一座伟大而神圣的山。

景点景观

封龙山是石家庄地区较早的佛教名山。早在东晋十六国时,封龙山已有佛教寺院兴起,到隋唐时期,有大的发展。元明以后,山中寺院林立,僧侣甚众。在明嘉靖初,连封龙书院也成了僧侣坐禅的禅林。山中主要寺院有:

白草寺

原名百鹊寺,又名百鹊庵,位于山额北侧,是封龙山重要寺院之一,约始创于隋代。相传是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出家之处。唐代铸有寺钟。宋金元明屡有重修,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大规模重修。后因创办电视发射台被拆毁,仅留古槐和院内古井,尚有部分残碑。1988年以后作了一些修复,重修了两座大殿,但己非旧貌。

浮图宫

在山南麓,原为封龙书院旧址,明代改为寺院,僧侣众多,号称浮图宫。民国年间废,现己不存,仅在原址东南方存有一座墓塔幢。

双塔寺

位于封龙山之巅,约创于唐代。原有两座砖石结构的佛塔和多处殿堂,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僧侣甚多。建国后废弃。创建电视发射台时拆毁,现仅存一座塔的塔基。

禅房院

位于封龙山西南侧山谷中。创建年代不详,原有清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重修的玉皇殿,还有桥楼殿(主供三皇姑)、大雄宝殿(主供释迎牟尼)及掸房、僧舍。1989年又修复大雄宝殿等建筑,使之逐渐恢复旧貌。该寺右临深涧,左靠山崖,面对幽谷,背倚峭岩,地势险要,风景秀丽。一条小溪从玉皇殿 西侧潺潺流过,沿崖前3米高的巨石棕棕跌下,形成一处壮观的飞瀑,水流再从桥楼殿下沿谷泻出,汇入崖下一溉深潭之中,潭之右有一古井,水质清沏而甘冽。周围林木藉郁、花草丛生,环境幽雅。

东石堂院

位于封龙山南坡,现仅存一石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释迎牟尼像,四周洞壁上有18个佛龛,若干小佛像分列左右。窟外有摩崖石刻三处,窟之上为“如来石宝”,左侧为明代天官大夫胡来朝题“海天东曙”,字大如斗,笔法洗炼。另一处石刻为游者题诗。石窟之前有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修碑记,石窟上方有两株苍翠的古柏,相传有千年树龄。石窟东南方有一清泉,汇成潺潺小溪,终年不竭。这里东瞰平川,居高临下,是观览云海日出的佳区。

西石堂院

位于封龙山南坡山梁上。约创于北齐时期,北宋 时达到一定规模。原是一处寺院,有殿宇、禅房十余间。现房舍全无,仅存三处石窟。一号洞在东,为一尊卧佛像,表示释迎牟尼涅磐。二号洞居中,内供三世佛,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约上千尊。三号洞在西,正中为观世音像,左为骑坐大象的普贤菩萨,右为骑坐狮子的文殊菩萨像。惜文殊、普贤二菩萨像在“文革”中被砸毁,现仅存大象、狮子。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观音菩萨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罗汉雕像,现仅存二尊罗汉。

碑碣刻石

据不完全统计,封龙山有东汉以来历代碑、碣、题刻等百余处,是封龙山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封龙山汉碑,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发现见诸史籍记载的汉碑有六通,即《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坛碑》、《白石神君 碑》。现存实物的有《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两通,保存于封龙山上“汉碑堂”内,这是河北境内仅存的汉代碑刻。

三公山是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村(1947年分为前仙,后仙村)的一座山,现称仙翁寨山,本地称为〃寨〃。祀三公山碑,出于后仙村仙翁寨山。白石神君碑出于元氏县苏庄村,苏庄有白石山,出白石,即石英,做玻璃的原料。两碑均为东汉碑,对中国书法艺术有重大影响。

修真观侧岩石上,到今尚存。除了汉碑之外,封龙山还存有金元以来碑碣十余通。其中金明昌三年(公元 l192年)立《封龙颂碑》是现存金代重要碑赐之一。碑阳刻《封龙颂》七绝诗一首,行书书写,每字约七、八寸,字体宽扁,行笔有飞舞之势。额篆“县宰昭勇南阳樊公题龙山记”12字;碑阴为元氏进士赵时中撰《游龙山记》,元氏王换灌书丹,东垣(今河北正定)进士鲁秉礼篆额。山北麓大公庙现存清代碑刻两通,记载获鹿县郭庄隋末义民张大宏扶危济贫、保护乡民义举和重修大公庙的历史。《禁凿胜山石记碑》现存于封龙山书院西侧,是清道光二十九年元氏知县张声劲为告示乡民严禁开凿封龙山石而刻立的。碑高 l·65米,宽约60厘米,保存完好。《封龙山新建圣像藏室记》由嘉靖柏乡县进士魏谦吉撰文,记述了元代封龙书院所存孔、颜、曾三石像被遗弃、埋没又重新被发现并建室 保存的经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龙书院在元明两朝的盛衰变迁,为封龙山重要碑刻之一。“修真观”是封龙山著名道观,宋真宗曾 为之赐额,后人作《修真观赐额记》,由曹崇之书于封龙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题景摩崖石刻,是封龙山书法艺 术的瑰宝。如封龙书院南侧的“书院春风”、老龙潭的“大海分 灵”、东石堂的“海天东曙”等题景石刻,生动点化出了景观特点 和神韵,是古代题景艺术中的上乘之作。修真观前大宇摩崖“封 龙山”及元代中书左远史彬手书“试剑石”行楷大宇,字迹雄浑 潇洒,用笔道劲刚健,堪为封龙山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另外,历 代赞咏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刻石以传世。景与待互映,诗与 石相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封龙山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吸引了历代文人学者、达官贵人前来游览,留下了大批石刻题记。西石堂一号窟东上角的“武平三年秋礼”题记,是目前发现的封龙山所存的较早的题记,对确定西石堂佛教造像的始凿年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如唐咸通、宋治平、政和、元大德、 明嘉靖、清乾隆等年代的题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封龙山宗教流派的演变、书院沿革等人文活动的历史脉络。其中嘉靖十年真定名士梁志(提供梁梦龙之子)诸兄弟访封龙山道士的题记,反映了真定名门梁氏之家与封龙山宗教界的关系。有关“太平军”的题记,则为研究清代太平军北征及其失败后残部的活动了一些线索。

道观庙宇

封龙山是原始鬼神崇拜的胜地,历代道教兴盛发展,留下了宫观庙宇,及遗址十几处:修真观在封龙山南坡山谷中,约创于唐代,相传是道士徐元英修道处,故名徐童观。宋政和三年(公元 l l13年)赐额修真观,宋宣和元年(公元 l l19年)增修。元代一度废弃,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道士张白玉重修,民国年间废弃,现己修复。

玉皇庙

在封龙山北侧,封龙山九龙山口,现封龙山风景区山门内40米处,约创于宋代以后,元明清历代重修。二十世纪60年代拆毁。1991年重修。末壮士张大宏的庙福。大宏,山下郭庄人,相传唐初追封护国西秦王。现存庙之正殿及清代碑刻。

药王庙

亦称药王殿,在封龙山北坡山谷中,歇马店旁,是祭祀药王孙思邈和十大名医的庙词。约创于元代(有元代瓦当),明清多次重修。

万仙庙

位于山北坡白草寺下,是祭祀道家诸神的场所。约创于宋元以后,明清重修。现已废弃。

三皇姑庙

位于万仙庙之东,约创于明代以后。对三皇姑的 身份,传说不一。有人附会为隋炀帝之长女南阳公主(谬传为第三女);有人据佛经《香山宝卷》附会为妙庄王之女;一说为碧露元君;一说为隋文帝之女妙阳公主;清代还有人把佛教中妙庄王之女与道教碧霞元君混为一谈。

封龙山神祠

有两处,一在封龙山南,创于汉代,隋唐逐渐废弃,其址不可考。一在山北坡。魏晋以后,常山郡从元氏迁至真定(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政治中心迁移,祭把封龙山的庙词建于山北坡。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庭凑曾在此祭封龙山神。宋代以后其址不可考。

白石神君祠

封龙山西南坡,山中多白石(石英岩脉),故号 为白石神君。汉代建词,后废。

八都神坛

在封龙山西南,建于汉代,是祭祀封龙山等八座神山的祭坛。原建有宫阴,建筑富丽宏伟,唐代重修。元代以后废坛。

三公山神祠

在封龙山西南,创建于汉代,是祭把三公山 (今名仙翁寨山)的祭坛。历代均有重修,民国时废。

大公庙

在封龙山北麓九龙口。约创建于唐代,后世屡有重修,是纪念隋重修碑)。此庙现已修葺加固。老君洞位于万仙庙东侧,是利用自然溶洞凿刻的祭祀太上 老君(李耳)的洞府,创于明代以前,正中有老君座像,两侧分列诸弟子。

灵官庙

位于山北坡自草寺内,是祭祀灵明王裴彤的场所。裴彤,为汉代大将,曾封灵寿公,相传能医病疗疾,宋代封为灵明王,成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之一。

猴王庙

在白草寺西侧,是供奉猴王孙悟空的场所,创建于明代以后。现已废坛。

八仙堂

在八仙堂洞下,约创于北宋后期,是供奉张果等神仙之所,后演变为供奉吕洞宾、张果等八仙之所。现仅存一供桌。

龙王庙

在老龙潭西侧,约创建于汉代,元明时祈雨之风盛 行,此庙香火甚盛。“文革”中拆毁,后又修复。此外,历代文人墨客游山后留下的大量诗词歌赋、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传说、久传不衰的庙会节俗使封龙山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再加上封龙山奇异的气候景观,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般的天然洞穴,丛生的茂林奇花和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使封龙山成为河北省风景名胜区。

实用信息

交通指南

1、驾车:距石市只有22公里。

(1)石铜路——铜冶——封龙山,路况较好。

(2)石铜路——青银高速铜冶下站口向南——装院路4公里西行——封龙山公路

(3)西二环——槐安西路往西——山前大道——封龙山公路

2、公交:市内解放广场乘坐游2路公交车直达,票价3元。

历史沿革

封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元氏县与石家庄市区交界,现今南坡、东坡为元氏县所辖,北坡为鹿泉区所辖,素为历史文化名山,以奇山怪石著称。

石家庄地区的政治中心在汉代时是位于封龙山南面五里的常山郡,驻地大致是今元氏县。常山郡依封龙山为凭障,封龙山又称飞龙山。三国时,赵子龙自称常山正定人。常山即元氏县。三国以后,石家庄地区的行政中心经过几次转移后移到正定县。但历代,封龙山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唐代郭震、宋代苏东坡、元代元好问、清代众多文人,均有关于封龙山的诗词。《太平广记》中也记有关于在封龙山中寻到宝剑,试剑断石的故事。至近现代,几乎无人知晓了。

封龙山历代均是一个全国比较重要的文化区域。封龙书院,比四大书院要早的多。封龙书院也有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据说其二人在封龙书院读书,山南的南佐镇至今有吴桥,南佐镇南还有马村等等。佐证其事。

封龙山南坡脚有龙池村,现分为南龙池、北龙池两村。传说,村中妇人生一蛟,其父恶之,以斧斩之,断其尾,逃至村中深潭,现称龙潭,久之,能化人形,村人习之亦不惧怕,因其父姓张,故称其秃尾巴老张,修炼年久,上天封其为龙,飞腾上天,众人均见。后称此山为封龙山。即上天封蛟为龙之意。汉代此山名飞龙山。

相关知识文章

  • 安徽琅琊山在哪里 安徽滁州琅琊山旅游攻略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境内,古名摩陀岭,系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这里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自古有“皖东第一名胜”之赞誉。成为历代达官显宦、文人名士旅游雅聚之地,是我国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1985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在此建立“琅琊山森林公园”,并列为全国十个重点森林公园之一。1998年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安徽齐云山风景区旅游攻略 齐云山门票价格 休宁齐云山地址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面积110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公里,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

基本介绍

景点景观

白草寺
浮图宫
双塔寺
禅房院
东石堂院
西石堂院
碑碣刻石
道观庙宇

实用信息

交通指南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