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折溪村有贵阳“水果第一村”的美誉,主要种植金秋梨和猕猴桃。其梨园面积达四三千多亩,猕猴桃1800亩,小叶苦丁茶种植100亩,一走进村落便能看到这漫山遍野的果树。当然除了品尝独具风味的水果外,还可参与当地村民的手工刺绣、弹弦子、跳左脚舞等。特别是喜欢吃水果的小伙伴,一定要来折溪村。地址:修文县谷堡乡,贵阳乡村一日游的必选之地。

#乡村#
点赞: 16
为TA点赞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折溪村

基本介绍

折溪村是贵州省修文县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总户数434户,总人口1592人,耕地面积1509亩,其中田814亩,林地面积7342亩,其中金秋梨3235亩,猕猴桃1386亩。该村以金秋梨、猕猴桃的质优味美被人们誉为贵阳市的“水果第一村”,也因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经济特色村。

折溪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距贵州省修文县县城8公里,隶属谷堡乡,2008年辖11个村民组,人口525户1737人,劳动力1067人,全村区域面积12957亩,其中耕地1509亩。进村道路、串户路、沼气池、梨园观光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折溪村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已形成了以金秋梨、猕猴桃种植为主,以生猪、奶牛养殖为辅的农民增收支撑产业。2008年该村共发展金秋梨种植3000亩、黄圆梨种植400亩、猕猴桃种植1800亩、小叶苦丁茶种植100亩,生猪养殖户376户,全年出栏生猪1841头,奶牛养殖户37户,养殖奶牛600头,创收240万元。

凭借产业规模效应,以观光农业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257元,比2007年度增长34%。由于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折溪村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十大生态文明村”、“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1998年的折溪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基础设施落后,进村路上到处是牛粪垃圾,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该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可就是富不起来。1999年,经村支两委研究,确立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种植金秋梨为突破口,以养殖业为补充的科学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祥,党员孟炳华等率先带领群众试种了金秋梨1000亩,几年后,试种的金秋梨取得丰收,创收50万余元。在尝到甜头后,村民竞相模仿发展种植业,并组建了金秋梨种植协会。到2003年,折溪村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全村种植金秋梨3000亩,圆黄梨400亩、猕猴桃1800亩、小叶苦丁茶1000亩。在特色种植业取得成功后,折溪村又发展起了养殖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大旺养殖场(养猪)和旺城奶牛场等2个养殖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优势,发展生猪、奶牛养殖。到2008年,生猪养殖户达376户,全年出栏生猪1841头,户均年增收3万元;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个,养殖规模368头,带动农户37户,户均年增收4万元。

折溪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村支两委结合自身实际,拟定了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是种植业重点从山头向田间的转变,充分发挥金秋梨协会的作用,组织群众做好果园管理,安装灭蚊灯等设施,提高水果品质,增加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金秋梨产量达200万余公斤,直接增收400余万元。同时,在改造提升水果品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蔬菜生产,发展种植优质水稻500亩,并积极争取市、县农业部门支持,试种牛腿南瓜100亩获得成功;二是养殖业方式由单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在巩固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依托养殖场的技术优势,折溪村建成优质生猪养殖小区,组建旺城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了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的转变,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2003年折溪村在风光秀丽的梨花湖畔举办了第一届“梨花节”,吸引了远近游客6万余人次。村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党员孟炳华、李峰等人的带头下,村民办起了集“吃农家美味、喝猕猴桃酒、赏梨园风光、住农家旅舍”为一体的农家休闲乐园,并组建农家乐协会,现有接待户17家,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2005年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2006年,折溪村以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为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市委、市政府“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的十字方针,一方面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36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村(寨)公路硬化6.25公里,修建梨园观光便道4公里,串户路9.6公里,机耕道10公里,沟渠9.5公里,沼气池274套,沟渠9.5公里,小水池150口,危房改造29户,立面整治81户,庭院美化81户,院坝改造12150平方米,修建花池95口,排污沟500米,排污池3个,垃圾池5个,垃圾箱10个,梨园观景台1个,寨门标示石1处,公共厕所2间,占地15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1个,水果批发市场1个,水、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寨环境整治工作已初见成效,村容村貌取得较大改观。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农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筹建村级图书室、搭建远程教育学习平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等,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村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群众对村支两委的满意度极大提高。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仅让折溪村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也让广大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更进一步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让广大村民充分发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寨主力军的作用。村支两委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新春乐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走进如今的折溪村,跃入眼暮的是满山遍野的挂满金秋梨的梨树,干净整洁的道路,一座座漂亮的楼房,梨花湖畔花果飘香,全村上下老人笑,儿童跳。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贵阳市的“全市十大生态文明村”。

理清思路谋发展 能人带村兴产业

从修文县城西出5公里就可到折溪村,一幅秀丽迷人的图案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一片片果园星罗棋布分布在山坡上,一户户农舍错落有致镶嵌在青山绿水中,一条条硬化了的进村道路像一条条白色的丝带把一个个村寨和果园串联起来,山脚下还有一湾碧波荡漾的湖水,小鸟在林间翻飞歌唱,远处不时传来阵阵的鸡鸣声,好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村景象。

在本世纪初,折溪村还是修文县的一个贫困村。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充分发挥好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引领农民发家致富中的作用。为此,修文县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注重“班长”的选用和培养,确保有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带头人,让“班长”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实现能人带村致富;折溪村正是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走上了强村富民的道路。由于有了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和感召力。在发展之初,该村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种植水果、建立基地、示范带动,形成产业,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并决定以金锹梨、猕猴桃为主栽品种,走“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道路。思路决定出路,说干就干,村支两委一边给群众做思想动员工作,一边积极找到县、乡有关部门寻求支持帮助,在2000年就栽种金秋梨600余亩,猕猴桃300余亩,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此后基地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2002年至2003年的两年间,在果树挂果见效后,该村以基地为示范引导,通过组织其他农户到基地现场观摩和算帐比较,让群众看到了发展水果种植的美好前景,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热情,转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变“要他干”为“他要干”,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兴业致富的行列中来,基地规模得以迅速扩大。该村的荒山野岭全部种上了果树变成了花果山,如今荒山绿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折溪村率先迈入全县小康村行列。今昔对比,广大群众感受最深的是:包谷栽到山顶上,照样穷;调整结构种果树,致了富。这是折溪村发展的真实写照。

地理环境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13亩(其中:田726亩,地287亩),人均耕地0.99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9133.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亩,主要种植梨、桃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2亩,其中养殖面积40亩;草地100亩;荒山荒地560亩,其他面积1436.5亩。

荣誉及其他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有27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79户通电,有1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2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和8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4户(分别占总数的81%和66%)。

该村到镇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2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60亩,有效灌溉率为35.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6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6亩。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6户;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160户。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7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农村经济总收入104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5万元,占总收入的22.5%;畜牧业收入120万元,占总收入的11.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39头,肉牛105头,肉羊217头);渔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0.7%;林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1.2%;第二、三产业收入652万元,占总收入的62.3%;工资性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151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3人(占劳动力的15.9%),在省内务工112人,到省外务工11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植业、种植业,主要销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养殖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79户,乡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2人,劳动力70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9人,占人口总数的15.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86人,参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6公里。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94人,距离共和镇中学6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5人,其中小学生87人,中学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4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1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7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1.3万元,有固定资产22.7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是,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总支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5人,少数民族党员23人,其中男党员38人、女党员7人。

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7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共有团员23人。

人文地理

该村委会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当地的村民喜爱民间传统艺术---手工刺绣、弹弦子、跳左脚舞歌舞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

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该村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关知识文章

  • 漠河北极村旅游攻略 北极村什么时候去最好 北极村在哪里

    北极村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临江小镇,是中国“北方第一哨”所在地,也是中国最北的城镇,素有“金鸡之冠”、“神州北极”和“不夜城”之美誉,是全国唯一观赏北极光和极昼极夜的最佳观测点。北极村古风纯朴,静溢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植被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融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源头于一体,集找北、找美、找冷、找纯、找静于一身,富有大森林神、奇、秀、野、幽、静的神韵,是科普修学、养生度假、旅游观光的综合性旅游区。

  • 汕头市前美古村侨文化旅游区

    前美村是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西北部,距城区约15公里,历史悠久,海外华侨众多,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也是汕头市著名侨乡。前美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30个最美乡村之一。前美村是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西北部,距城区约15公里,历史悠久,海外华侨众多,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也是汕头市著名侨乡。

相关主题榜单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

基本介绍

地理环境

荣誉及其他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文化教育
村务公开
基层组织
人文地理
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