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安徽省滁州市)
龙兴寺,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龙兴寺本来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站着。明清两代名人诗词题刻琳琅满目,嵌于东西两廊。现尚存殿阁二十余间,占地数亩,红墙黄瓦,掩映于茂林修竹间,有“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等物;明代铸打铜镬4个,高1.45米,口面直径1.64米;铜鼓一个,高1.11米,口面直径1.01米;铜钟一座,高1.11米。
- 点赞: 50
- 为TA点赞
- 门票参考: 20元
-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长春路1号
- 开放时间: 08:00~18:00(夏 季),08:00~17:30(冬季)
- 旅游景区级别: 3A
- 免票时间: -
龙兴寺,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为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开国皇帝敕建,是明朝皇家寺庙。
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龙兴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区。
历史沿革
龙兴寺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寺庙建筑。
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被称为圣庙。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
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规格和规模。
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时在於皇寺当和尚,其寺址就位于凤阳南六公里处。朱元璋当皇帝之后,想把於皇寺恢复兴建,但旧寺附近已建皇陵,不宜拓展,便于洪武十六年(1383)在“第一山”前兴建龙兴寺,并赐名“大龙兴寺”,朱元璋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住持,颁赐龙兴寺印。
2002年春,又新建成临路牌楼一座。寺内原有清朝所植古槐本已枯萎,自90年代寺院重修后竟又发芽开花,复得生机。
建筑格局
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寺由中都名匠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传,等级甚高,是中都城的重要建筑之一。
寺宇楼阁规模极为宏丽壮观。据《大明洪武实录》载,有佛殿、法堂、僧舍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加之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文,御书“第一山”碑,更加增加了龙兴寺威严。
当时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 寺内原藏有朱元璋画像、铁像及铜佛、铜镬、铭文铁罄,并有御书亭一座,亭内有明太祖“第一山”手书石碑。
明清两代名人诗词题刻琳琅满目,嵌于东西两廊。现尚存殿阁二十余间,占地数亩,红墙黄瓦,掩映于茂林修竹间,有“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等物;明代铸打铜镬4个,高1.45米,口面直径1.64米;铜鼓一个,高1.11米,口面直径1.01米;铜钟一座,高1.11米。
明万历诗碑等文物,至今完好。寺内现有明朝文物陈列馆两个,对外开放。
龙兴寺建寺发来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在安徽九华山百岁宫慧庆和尚主持下筹资修建,建起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亭、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及念佛堂,禅堂、寮房等200间,建筑面积6910平方米。
其中,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面阔31米,进深22米,高21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堪称安徽寺庙之冠。 96年重新修建后举行开光仪式,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地的知名寺庙主持云集凤阳。
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桠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
传说
龙兴寺对天下寺院影响较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据传,本来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站着。
而龙兴寺的四大天王“首先”坐下来,从此,天下各地新建寺院的四大天王也纷纷坐下来。至于四大天王为何采取坐姿,这其中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民间传说。据说,朱元璋幼时生一怪病,昼夜啼哭不止。
他的父母无钱求医,只好求佛,情愿皈依佛门。以后孩子的病居然好了。所以朱元璋十岁时,便入皇觉寺当了和尚。他从最低等的勤杂活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扫佛堂。
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便当。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果然是“君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起来了,说着便坐了下来。而后,天下新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由立而坐了。
文物遗存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原位于山门前,现旧址柱础石仍在原位未动。光绪三年捐修三宝殿三楹,五年添修卷廊及殿之东西房各一楹。民国31年重建。
1959年重修,基本保持旧观。殿正中为释迦牟尼铜像,高丈六,像前设有供奉香火长案,像后泥塑山架,山洞重叠玲珑,上有泥塑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顶端塑一大鹏鸟。山架后塑有观音立像。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暗间。
月亮圆门,暗间东西山墙有一米高的神台,台上并列罗汉泥像九尊,东间为降龙,西间为伏虎,合称十八罗汉,北墙各有佛一尊,东为文殊,骑象,西为普贤,骑狮。“文化大革命”初期,殿内文物皆毁,仅存空殿。
1968年,寺为县民政局占用,大殿改为五一综合厂铸造车间;1975年,寺又为县农机培训班占用,大殿改作教室。1981年12月,被县文物管理所收回,作为文物陈列场所。
今大雄宝殿东西长25米,南北进深12米,高约9米。屋面平瓦和卷廊外侧墙体,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建,门额上嵌有济颠乩书“龙兴寺”三字,系从山门移置于此。
大殿内部屋架建筑为民国时重建。其结构为七架、前轩、后双步。轩下月亮有纹饰,为牡丹图案。上置两只平板斗,以承托桁条与螺窝椽。前檐柱立于鼓蹬式柱础石上,柱上有挂落,其纹饰为花草与动物,且有卷草式撑拱。
东西暗间山面屋架,转角有45度的磨角梁,上置交金墩,墩有顺梁和爬梁,以承托屋面椽。前檐东西两端壁间,嵌有民国31年修寺碑铭及捐款题名碑。
龙兴古刹牌楼
龙兴古刹牌楼又称牌坊,位于汽车站北,民国31年建。牌楼通高6.8米,长7.8米,厚0.88米,均用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4.5厘米的青砖砌筑。为三楼庑殿顶,砖出檐,五斗拱,上覆盖小瓦,砖博脊,饰以几何图案。门为砖筑圆形拱券,高3.4米,宽3.09米,厚0.88米。门上方镶嵌白玉石匾额,阴刻行楷“龙兴古刹”四个大字。建国后,于1959年重修。1981年6月,又粉刷一新。
六角亭
六角亭因在寺院正中,又称中亭,为民国年间建筑。亭原塑有弥勒佛坐像和韦驮立像。“文化大革命”初期,像毁亭存,至今保持完好。亭高约6.5米,平面为六角形,每边宽3.3米。檐下两层椽,转角为老嫩戗作法。屋面施以灰筒瓦,砖砌垂脊上有水浪纹和横“8”字纹。上端以陶制葫芦收顶,内部构架为近人改建,壁间嵌有清代碑刻四块。
大井
龙兴寺大井,今分布在寺院之外。寺内两井,一为“文化大革命”中所修;一为自来水厂所修。原井尚存3口,皆为明代大城砖券砌,沿口内径均为2.2米。一口在寺西南约百米农师院食堂东,已废弃。一口在寺西140米农师院食堂西北部,已装置水泵,抽水供全院使用。一口在寺东南农机校后部,也备有水泵,抽水以供全校使用。据查,寺院到“龙兴古刹”牌楼以西900米,南北400米的农师院内,原寺僧房舍旧址上,有水井数口,南北相对排列。建国后,自50年代起,因该院基建或平整实验场地,先后回填,已无遗迹。
古碑刻
龙兴寺碑
龙兴寺碑立于原大殿后,碑文为明太祖御制,碑阴有御制《敕僧文》,洪武十六年九月立。乾隆《凤阳县志》载:“今殿后碑亭内竖太祖《龙兴寺碑》,万历三十九年马协建”,时碑已毁,至是重建。咸丰三年,寺遭兵毁,碑亭尚在。同治《凤阳县续志》云:“今寺毁、碑存。惟经兵燹,龟(座)拆,而阴阳碑文书法端劲,可拓临摹。”光绪间,碑树立原处,碑座以砖砌圆台代替。而大殿则移建于碑后。“文化大革命”初期,台拆碑除,惟底座石板基础尚存。该碑形制规模未详。据民国23年《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拓本高一丈,广五尺二寸,二十行,行四十八字,字径二寸,正书。”碑文末署:“中书舍人□廷铉谨书。”碑文记述寺的历史和修建经过,朱元璋本人经历和他对“求佛积佛”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惜原碑不在,拓本无存。
第一山碑
为明太祖朱元璋御书,原立于山门内御书亭。《凤阳新书》:“御书亭,在龙兴寺内,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圣主御书‘第一山’三大字,勒石树立,制极高邃,为中都之壮观也”。官员周启陪蜀王祭皇陵,曾作《中都龙兴寺御书第一山》诗。明末,亭、碑皆毁。清康熙时,在山顶重新树碑建亭,至清末亭复毁,惟穹碑矗峙碧峰间。建国后,此碑保持完好。碑高3米多,字大如斗,正楷,系仿朱元璋书,笔力奇横。“文化大革命”初期,该碑被砸,碑亭遗址尚存1对石础。
重修龙兴寺诗碑
据《安徽金石古物考稿》:碑“在凤阳县本寺。拓本六石,每石高八寸五分,广三尺三寸,行字不等,字径六分,均行书”。碑为福唐(今福建福清)首辅叶向高撰文,邑人盛世鸣书。至建国后,诗碑原嵌于龙兴寺碑亭壁间,“文化大革命”初期,亭毁,诗碑弃置院中,后散失。
1982年4月仅收回一石,为碑文之首,题曰:“重修大龙兴寺碑”。碑高35厘米,宽110厘米,厚14厘米。
1983年9月立于寺院东墙内侧陈列。碑高123厘米,宽34厘米,厚17厘米,青石质。碑刻为《重修龙兴寺》七律诗一首,落款为:“万历辛亥三十九年(1611年)午日,朱之蕃题”;下端篆刻“之蕃”、“朱氏元介”印记2枚。朱之蕃白下(今南京)人,时官至礼部侍郎。
铜器
建国后,龙兴寺内原有明代铸铜佛、铜钟、铜鼓、铜镬等。其中较大的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4米,由头、胸腹、下身三截组成,表层镀金,造型优美,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现寺内尚存铜钟1件、铜鼓1件、铜镬4件,皆完整无损。
铜钟
原悬挂于寺后山腰的钟亭内,。钟高2.05米,下沿直径1.3米,厚9厘米,重约4吨。钟纽为“蒲牢”,钟身铸有铭文。“文化大革命”初期亭毁。此后,钟被移上鼓楼,作报警之用,1982年4月,运回寺内陈列保管。
铜鼓
身长1.15米,口径1米,厚3.5厘米。《凤阳县续志》:“寺僧蓄水灌花,谓之铜鼓。叩之有声铿然,无款识,究莫能名”。“文化大革命”初期,其当作废品售给府城废品收购站,因该站用作消防缸而幸免厄难。1975年运至县文化馆保管,1982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运回龙兴寺陈列至今。
铜镬
分二式,一式3口,尖底状,为双层台。皆高1.5米,口外径1.64米,厚5厘米。上下层外侧各有8个出脚。一式1口,尖底状,为单层台,高0.9米,口外径1.59米,厚4厘米。其用途不明,传为炊具,有“做饭僧人登锅台”之说。《凤阳县续志》载:“紫(青)铜镬四大者,容水五十余担。咸丰初,军饷支绌,大府拟用铸钱,炽炭千斤,不能熔化而罢。”据传,抗日战争时期侵占凤阳日军欲运走,引起凤阳人民抗议;继而欲就地熔化,仍徒劳。“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夯砸,药炸不动,始得幸存。1982年4月,仍置放于寺中陈列。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文物保护
龙兴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AAA级风景区。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知识文章
-
青海塔尔寺介绍 西宁塔尔寺游玩攻略 塔尔寺门票多少钱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塔尔寺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也是热闹非凡。
-
宝鸡法门寺简介 宝鸡法门寺旅游攻略 法门寺文化景区地址
宝鸡市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占地约1300亩,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至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景区里的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关主题榜单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