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民公园
东莞人民公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南角,始建于1912年。公园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山岭面积8公顷,湖泊面积4公顷,平地面积11公顷。园内有钵山、盂山、元宝山、平山和晓湖、莲塘、公共图书馆、博物图书馆等景点,尤以“风篁煮茗”等八景为特色。公园拥有各类观赏树种达一百多种,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 点赞: 77
- 为TA点赞
- 门票参考: 免费
-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罗沙路
- 所属类别: 公园
- 开放时间: 06:30~21:30
- 适宜季节: 四季皆宜
- 建议游玩时间: 1~3小时
景点景观
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山岭面积8公顷,湖泊面积4公顷,平地面积11公顷。园内有钵山、盂山、元宝山、平山和晓湖、莲塘等,并有东莞公共图书馆、博物图书馆,是我国较早的公园之一。 园内游乐设施完备,亭台楼阁相映,树木青翠高大,各类观赏树种达一百多种,红桥绿水,荷塘月色,竹树夹道,到处鸟语花香,尤以“风篁煮茗”等八景最为出色,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是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人民公园当属公园“旧八景”。1912年冬,盂山公园建好后,人民公园的创建者岑学吕觉得名胜古迹,“非得名士留题”,即设立八景,并广泛征集诗文。所设八景分别为:红棉山庄春晓、小山阴访旧、风篁馆煮茗、禅心院翻经、半山亭坐啸、平绿草堂晚步、风满楼凭眺、诗砖阁联吟。目前园内仅存半山亭一个旧景,其余重修、重建有红棉山庄春晓、小山阴访旧、风篁馆煮茗、禅心院翻经等四景。
红棉山庄
据《东莞县志》记载,1912年,东莞第二任泽区长岑学吕创建盂山公园时,把红棉山庄列为公园的八景之首,亲自书题木匾“红棉山庄”,并撰书楹联:“春树有情迎过客;名山无恙慰诗人。”可惜物是人非,如今山庄门口的横匾“红棉山庄”是前东莞中学校长罗阳手书,两边的对联也换成了“画入楼台参雅趣,诗翔苑径合清幽”。
山庄前庭聚集不少粤曲爱好者,透过他们稀稀落落的身影,不远处一棵挺拔的红棉树下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古朴建筑,这就是钵山堂。1925年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期间,叶剑英等人曾在这里驻扎过。周围还有红棉阁、听蝉堂、棉荫轩等,只见石山对峙,竹林遮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长廊大院交错有别,有羊肠石道贯穿,具曲径通幽之妙。
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前,红棉山庄前面有一大块空地,四周是苍老古木,庄内有一座古老石山,突屹古雅,并设有“罗汉床”,游客到此,有清茶解渴。但后来日军侵占东莞,驻兵园内,树木被砍,八景被摧。现在的山庄,是1987年由莞城政府拨款重建的,占地面积4225平方米,建筑面积715平方米。据老莞城人陈伯回忆,当年红棉山庄那古老石山是用英石砌就的,石山下有水池,养有金鱼,围以砖栏,秀丽迷人。
钵盂山
据宋代梁该的《重建德生桥记》载:出县门南,仅百余步,至南岗。即名为南岗。如今在公园西南的“岗贝”,原指“南岗之背”,是“岗背”之讹音。到了明代,南岗原主人徐鹤龄(当时尚书徐兆魁之子)发现南岗有石头像盂一样,于是将南岗改名为盂山。并将与盂山相对者,改名为钵山。盂、钵两山本来相连,因此以钵盂山统称。
从明代中期开始,明廷在钵盂山上设立了内营,有“哨官一员,募兵四十五名”;明末,东莞防卫移至沿海,钵盂山随之兴起的是书院,钵山堂便是清初东莞诗人陈阿平读书和教学的地方。在盂山顶有个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9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东莞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优秀儿女”而建的。
博物图书馆
东莞博物图书馆是一座民初风格的两层小楼,1928年由东莞明伦堂委员长徐景唐倡议创办,曾藏书两万,居省第六位。由于日军破坏,部分书籍转移到东莞中学。
山阴台
在红棉山庄对面的盂山山坡上,是山岩峭拔、怪石嵯峨的山阴台。《盂山公园诗册》有诗吟:旧游阔别无多日,道入山阴得似无;此地烟霞成小筑,个中裙屐半吾徒。登山阴台有两个门,右边的入口是“柴门”,横匾“小山阴”是由书法家秦萼生所题;左边入口叫“竹门”,上面挂的横匾题为“涉胜”。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山阴台亦为1987年重建,并增设了山阴瀑布,用人工造成六级瀑布,上下高差为12米,要用3个4寸水泵循环抽水,当年还请来黄雨、刘逸生、张采庵等园林专家、诗人、书法家出谋献策。
拾级而上,途中可见西边一洞口刻有“绿岩”,东边一洞口刻有“洞天”两字。只见内侧洞穴蜿转、曲径盘旋,洞顶上方天空辽阔。在洞内石台稍坐,别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幻觉。走出岩石洞,有一块形如琴状巨石横卧头顶,上刻“琴门”两字。沿石级而上,过“通幽”就到了山阴台顶。顶上一座飞檐翘角的山阴堂,堂前为瀑布,堂后为花园。横匾“山阴堂”三个大字为书画家关山月题写,两侧为张采庵书写的对联:且欲来寻观弈者,不妨看作补天馀。
从山阴堂再往顶上走,可看到半山亭。如果不是公园工作人员的介绍,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就是公园旧八景中惟存的一景。刘光中在《钵盂山》中云:“劫后荒芜遍野,庄院颓垣片瓦,惟有半山亭,亦堪惊。”半山亭红砂岩地基已经裸露,像凝固已久的血块一样,亭顶裂开,廊柱斑驳,没有说明文字,就像一位沧桑又沉默的老人。
风篁馆
半山亭右下角一个正方形的建筑,只剩下柱子一面墙一扇门,这就是风篁馆旧址,布满青苔,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诗人吟颂“萧萧山馆最玲珑,泉白茶青活火红”的风篁馆。风篁馆之名,得于《东坡集》风篁岭多竹,风韵凄清。至此林壑深沉,迥出尘表。流淙活活,自龙井而下,四时不绝,岭故丛薄荒密。元丰(1078-1086)中,僧辨才淬治洁楚,名曰风篁。当时创建公园的岑学吕以盂山多篁,移用风篁岭之名作馆名,取意为“风韵凄清”,祈求“迥出沉表”。
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多次提议恢复,2004年春节,莞城政府选址重建风篁馆,即为风篁煮茗,该馆占地面积2亩,景区范围12亩。新建的风篁馆由六组建筑物构成,借鉴了可园的建筑风格,远远看去像清代贵族别墅。沿着青砖铺砌的小路进入风篁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绿水,因为建在莲塘之上,院内院外,左廊右榭,均可看到池中锦鳞悠然之态。掠过池水,可以看到“水榭”,“水榭”往左是“孖亭”,往右就是“船厅”,从“船厅”过连廊就到了“茶厅”。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建筑时整体要全部开放,当时施工时对设计图纸一改再改,尽量减少馆中的墙壁,完全取材于“亭”,大胆以亭馆结合、亭院结合、亭厅结合、亭台结合。
晓湖
位于公园东侧的晓湖,位于莞城东面,向着初升的太阳,故得此名。湖中有三个小岛,湖中央靠近南面的是湖心岛,岛上建有晴光阁;显长方形的为片石岛,另一个圆形小岛为骊株岛。湖岸边疏落有致修建了四个亭台水榭,书法家罗冠群撰联曰:一湖映月堪娱目,四季如春最赏心。据老莞城人陈伯介绍,占地50余亩的晓湖,是由属于罗沙农民的大禾塘、洞天塘、三角塘三个10多亩的鱼塘组成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挖成人工湖,原来呈方形,曾经废弃了,1987年莞城修葺人民公园时,园艺设计人员因地制宜,模仿自然景观,将方形的湖岸改造成了弯曲有致的湖岸,并在环湖岸边,建筑亭台阁榭、绿岛曲桥,并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构成了诗情画意的园林美景。
历史沿革
1912年,东莞第二任泽区长岑学吕,拆除莞城一些旧庙宇、寺院,利用拆卸下来的大量砖石修筑盂山公园,并由明伦堂拨款六百两银,建成八景。还编辑、出版《盂山公园诗册》。
1917年,在公园内八景之一的红棉山庄建立了东莞公共图书馆。
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公园成立,公园成了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不久,日军驻兵东莞县博物图书馆,公园内树木被砍尽,八景被摧残。
1925年,盂山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1928年—1932年,建成东莞博物馆—博物图书馆。
1934年—1936年,扩建园内运动场,并修建中山纪念堂。
1956年,改名为人民公园。
1958年—1959年,重修公园,扩建运动场,清挖盂山湖,竖立革命烈士纪念碑。
1987年,由莞城区政府拨款,重建“红棉山庄春晓”、“小山阴访旧”两景,并筑水上乐园、足球场等。
2004年,重修风篁馆。
相关主题榜单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