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故居
- 点赞: 63
- 为TA点赞
齐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画大师,中国近代美术文化史上的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齐白石故居位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1864年出生于此,在故居生活的36年为齐白石奠定了绘画及日后成才的基础。此外,齐白石于北京有两处故居,一个是位于雨儿胡同的齐白石纪念馆,一处是位于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的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是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寓此。
- 门票参考: 免费
- 所在地/隶属: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 开放时间: 05:00~22:00
-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清朝)
简介
位于雨儿胡同中部,东邻南锣鼓巷。据传此宅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画家齐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在他生前成立的)。“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现为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和北京美术家协会所在地。
该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13号院仅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不是原来的大门),倒座房两间。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间有雀替,尽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栏杆。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北房带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北房明间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联。西耳房南侧西墙上装饰一砖刻“紫气东来”四字。此院的砖、木雕饰具有较大价值,1986年1月21日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信息
故居简介
地址: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性质: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故居坐西朝东,面积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 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寓此。3间北房是当年的 “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称铁栅屋。北房檐下 悬挂有齐白石篆刻的长3.3米、高0.84米的篆体“白石画屋”横匾。大字尚依稀可见。
故居门向东开,是一座有东、西、北屋的院落,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北面的三间屋子,分别是齐白石生前的画室、卧室和饭厅。1937年“七·七”事变后,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在这里闭门谢客,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据现居住在故居中的齐白石的第四子著名画家齐良迟介绍,齐白石在故居共作画2万多幅。日寇入侵北平时,他画了《群鼠图》讽刺日本侵略者;为了抨击旧官僚的腐败,他画了《不倒翁》和题有“看你横行到几时”的螃蟹图。新中国成立后,他画了《祖国万岁》;抗美援朝时,他画和平鸽参加义卖,表达了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齐白石去世后,故居居住着齐白石的儿子、女儿、孙子等后代。门外的跨车胡同已基本不存在,出门往北的胡同已被堵死,只剩下南边的一段胡同,而这段胡同里只有故居一个独户。为了安全起见,故居昼夜闭户,笔者预约采访时,齐良迟再三叮嘱:到了打个电话,好给你开门,不然叫门很难。
继承了父亲画、书、印、诗,现年80高龄的齐良迟,担任着北京市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辅任书画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问他父亲生前在故居内留下的最令他难忘的是什么,他说是父亲一生的节俭。作画用的宣纸外边的包装纸,齐白石也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画样子,很多纸皮都成了珍品。他曾在纸皮上画的一幅《麻姑献寿图》上题字:有能力者得之是好稿。笔者问及齐白石的12个子女及后辈继承其艺术的情况,齐良迟介绍,子辈有四位继承,分别是三子齐良己、女儿齐良止、幼子齐良末和自己;孙辈有孙子齐展仪、孙女齐秉淑。另据齐良迟介绍,由北京画院筹办的“北京齐白石现代艺术中心”受到北京市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正在长安街上选址。
访故居
北京,繁华的西单商业区西侧,高楼大厦之旁,喧闹的街市之后,一处陈旧的四合院,在现代的氛围里独守着一份古朴。这就是跨车胡同13号,一代书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故居。走进故居,院内北正房3间就是“白石画屋”。老人自写:予五十岁后,因避乡乱来京华,心胆尚寒,于城西买一屋卖画,屋绕铁栅。如是年九十矣,尚自食其力,幸画为天下人称之,其屋自书“白石画屋”,不遗子孙,留为天下人见之一叹。故居由白石老人后人居住,保存状况尚好。
刻苦求艺 衰年变法
齐白石出生在贫苦农家,少时只读了半年私塾便辍学在家,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做。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20岁时已成为技艺精湛的雕花能手。这期间,他得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反复临摹,学会了一些基本画法。以后又结识当地文人,勤学苦练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曾靠替人绘肖像、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时,他自家乡“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巨川,取法自然,汲取素材,作下大量写生画稿。随着眼界的开扩,他技艺精进,创作的诗、书、画、印更为可观,已由民间画工进入文人画家的行列。59岁时,他努力向文人画的高峰攀登,倾心于徐渭、八大、石涛的写意画,认为他们横涂纵抹,皆臻妙境,甚至说:“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1917年,南方军阀混战,齐白石避乱从湖南来到北平,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单,卖画、刻印,维持生活。然而,对这位满身泥土气息的布衣画家赏识的人不多。备受冷落的齐白石认识到,只知步古人后尘,没有出息,下决心来个大转变。他说“予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事也。”为了开辟艺术新路,齐白石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他接受好友陈师曾的建议,汲取明清写意画家徐渭、朱耷、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熔民间画与文人画于一炉,大胆创造,实现了“衰年变法”,形成笔法凝重、意境奇特、构图拙简、赋色艳而不俗的独特的新的山水画风格,登上国画艺术的高峰。他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声名大振,与徐悲鸿、张大千一起,成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三位大师;又和著名画家傅抱石被合称为“南北二石”。
义不帝秦 卓立千古抗战期间,国难当头,齐白石虽苟全性命于乱世,却也以实际行动和画作,以极其智慧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恨。“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齐白石辞去教职,蜗居斗室。许多日本人找到他家买画,他义不市秦,在门上贴一字条“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断然拒绝。等到日本败象渐现,他画了一幅“斜阳图”表示“乐观厥成”。画上以斜阳示“日落”,题句云:“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白石山翁并题新句。”心中充满新的希望。后来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他又作诗云:“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白石老人历经军阀、官僚、日寇带来的灾难,对他们无比痛恨,尤其痛恨狗仗人势的日伪官僚。对于他们前来索画,一律拒绝,“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后来,他干脆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愧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明心志,宁可挨饿,也不取媚于恶人丑类。
抗战期间,他画了不少“不倒翁图”,勾勒涂抹,一气呵成,简洁明快,粗犷拙朴,寥寥几笔,神态毕现,把一个个不学无术、卖身求荣、唯求不倒的贪官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然后,在上题诗:“能供儿戏此翁来,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或题:“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借题发挥,痛骂官僚,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称快。
笔如农器 砚田未歇
齐白石的画作充满了朴质的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朴的画风使人灵魂净化。他遵循“写最熟悉”的原则,以民俗入画,歌颂劳动,表现纯朴的生活情趣。他92岁时画《闻铃心喜图》,回忆童年的生活,画面上一小牧童,身系一铃铛,牵一老年回家,画上题字:“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人们从中可以感受祖孙之间醇厚的情感和田野泥土的馨香。他甚至画从来没人画过的锄头、柴耙、草扒,反映出他对劳动爱得那么深沉。这正是他所以高于前辈画家,而又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重要原因。齐白石的画作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因此备受大众喜爱。
齐白石擅作花鸟虫鱼。画的虾更是出神入化,湿漉漉的,宛在水中,灵动活泼,神韵充盈。为了画得逼真,他在一只大海碗里,养了几只活虾,放在案头。作画之前,先盯上半天,仔细观察它们的体态、颜色、争斗时的姿态。然后,研磨铺纸,作起画来,不仅把虾的身体结构表现得细致入微,而且把虾身体的弹性都表现得充满力量,其长螯的劲力和触须的柔顺处理得相映生辉。虾眼和虾脑上的重笔,干湿用得更是恰到好处,令人叫绝。
“不教一日闲过”,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齐白石几乎天天都在作画。“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正是他耕耘不息的真实写照。1937年后,他在跨车胡同家中共作画有2万多幅。57岁至66岁的10年间,他又作画1万多幅,刻印3000多枚。90岁以后,仍然从事书画、篆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亲自请他到中南海作客。在他九十大寿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为他祝寿,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其后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担任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并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与世长辞。这位经历了数十年艰苦历程,终于攀登上东方艺术高峰的老人,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逝世后,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湘潭故居
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位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故居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共有7个房间,整个建筑由土墙茅顶构成。齐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此,并一直在此生活,直至1900年迁居到附近的梅公祠。在故居生活的36年为齐白石奠定了绘画及日后成才的基础。 1996年湖南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现状
齐白石故居为何这样衰颓
今天,看北京的天气特别好,阳光灿烂,风一点不冷。我们特地去齐白石故居参观。坐公交到西单商场下,然后找人打听“辟才胡同”。一路经人指点,不要多久就找到了这个所谓的“胡同”,——半点胡同的影子也没有了,看到的全是宽敞的马路和一栋比一栋高大气派的现代楼房。后来,在转弯的街口,远远瞅见一小片青灰色砖墙,里面有露出的老式屋脊,我们说那准是齐白石故居了。
走近一看,果然看到了砖墙背向马路的一侧,有老北京旧式四合院的大门,门紧闭着,门的一旁墙上嵌着刻有“齐白石故居”字样的石牌。从门缝往里瞄,被东西挡着,只能隐隐感到四合院的格局。大门上贴着纸条,明白写着“谢绝参观”。刚好有邮递员来送信,只见他熟练地从大门上开的一个小洞将一个邮件塞进去。问他里面有没有人,他说有齐白石的后人。
我们从网上查询了有关资料,特意赶来拜访蜚声中外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不但扑空,甚至连门也进不了。不知齐白石的后人出于何种原因要张贴“拒客令”,也不知齐白石的故居因何如此衰颓,大门破损,门楣破旧,完全是一副奄奄一息的景象。
尤其感到可悲的是,齐白石故居赖以生存的胡同已经荡然无存,若不是齐白石的名气和影响,可能这座小四合院也早已不复存在。
齐白石故居俨然象一座孤岛,彻底被现代建筑的大海所包围。所以,当我们无奈地离开这座四合院,再回首去看时,竟然觉得十分滑稽,就像一个又矮又小的丑物蹲在一群身材高大着装时髦的俊男靓女中间。
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国画家之一的齐白石,在北京仅有这么一座故居,本来是应当保存完好且整旧如旧向世人开放,齐白石的作品以及有关他的研究,都能得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展出。可是,今天我看到的却是破落、衰败。北京之大,可以建起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何以没有齐白石的一席陈列之地?
设想,如果北京能完好保留一段辟才胡同,将齐白石故居精心开辟成齐白石艺术博物馆,让齐白石故居存活在当年的原始风貌里,我想这对弘扬中华文化,繁荣中华古老艺术该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使仅仅为了旅游,那么一座保存完好的齐白石故居,也能为北京乃至中国吸引多少海内外游客!
民间呼声
这首名为《自嘲》的小诗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他的“白石画屋”中所作。日渐颓废的尴尬境地。在西城区的一片拆迁现场和新落成的居民小区里穿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跨车胡同13号。事实上,这已经成为这条胡同的最后一户人家了。整个跨车胡同早已拆迁完毕。落日余晖之中,蜚声海内外的齐白石故居在周围林立的新居民楼的包围下,显得更加破败不堪,像一个孤岛。
齐白石在《自述》中说,“那年(1927年)冬天,我在跨车胡同15号(现13号),买了一所住房。”从此,直到1957年去世,白石老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他晚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传世之作都在这所简陋的旧宅里完成。
期间,政府为了照顾白石老人,曾经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处舒适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惯了在跨车胡同家里“天伦之乐”的日子,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 予愿搬回跨车胡同老屋,数十年生活计已习惯。儿辈宜善体老人心意。”结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几个月就搬了回来。
据齐氏后人介绍,1935年,白石老人为了安全,将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铁丝装成栅栏。后来,他在题画时,常用“铁屋”二字,表明了老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1953年,齐白石把铁屋命名为“白石画屋”,用黑地烫金的篆书做成一个匾额,挂在堂前。并且题写长篇跋语,表达了他把这里长期保存下来的殷切希望。他说:“南岳山下有邺侯(唐代著名藏书家--记者)书屋尚存,千秋敬羡。余50岁后来京华,于城西买屋卖画,屋绕铁栅。如是年90矣尚自食其力,幸画为天下人称之。其屋自称白石画屋,不遗子孙,留为天下人见之一叹,而后或为得保千秋,亦如邺侯书屋之有幸也。”
相关主题榜单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