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长相奇特色彩斑斓的土耳其濑鱼,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徘徊的小羚羊,长着玫瑰花瓣般的叶子被视为“女巫植物”的毛蕊花,和驯鹿、猛犸象一样古老的冰河季动物麝牛,将天空织成绚丽云锦的大火烈鸟,美丽而孤傲的沼泽火烧兰,西藏南伽巴瓦神山腹地的棕尾虹雉……所有这些奇情奇景都出自“奇境欧洲”一个自然摄影师的“梦之队”之手。
首次走遍欧洲的杰作
在欧洲,“奇境欧洲”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影像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传播项目,也是一个运作成功的品牌。它由69名欧洲顶尖级自然及野生动物摄影师组成,其中的30位是国际户外摄影组织成员,9位名列英国《户外摄影》杂志2010年“世界上最有影响力40位自然野生动物摄影师”。
2010年5月,“奇境欧洲”室外展从荷兰海牙出发,经由捷克布拉格,目前正在丹麦哥本哈根展出。每到一站,参观者都超过百万人次。在中国,“奇境欧洲”从室内展起步,在经由上海站的隆重揭幕后,7月11日“奇境欧洲摄影全球室内巡回展”的第二站,落户北京金融街。
现场展出了48张美轮美奂的照片,它们是“奇境欧洲”69位摄影师首次走遍欧洲大陆的48个国家,历时15个月总计1000多个工作时,用镜头记录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135个珍稀物种和自然奇观的动人瞬间。
通过这些照片,中国人心目中那个文明与旅游的欧洲大陆,呈现出不同凡响的原始生态之美。
长久以来,狼与熊这两个欧洲大型食肉动物的争斗厮杀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但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狼与熊的数量急剧减少,有些地方甚至绝迹。而芬兰的库赫莫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白天看见狼与熊的地方。目睹它们的巅峰对决,摄影师兴奋地按下了快门,这就是“大灰狼和棕熊”。
鱼鹰是著名的环球旅行家,除南极以外的地方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工作中的鱼鹰”是它们捕鱼的慢放镜头。
位于英国林肯郡海岸的唐纳努克皇家空军轰炸靶场,是3000多只灰海豹的季候栖息地。每年冬季,它们都会游到岸边,生下雪白的小海豹。同时,为争取繁衍后代的权利,它们也会在此展开激烈的搏斗,“灰海豹的搏斗”因此诞生。
作为山羊的近亲,麝牛的生命力令人震撼。它们一直生活在匍匐低矮的柳林和草丛中,以捱过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也因为如此,它们拥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保暖的被毛,麝牛毛在因纽特语中被称为“北极金羊毛”(Qiviut,价格高达每公斤1000欧元。拍摄于挪威国家公园的“麝牛”,精微地呈现了麝牛那珍贵的被毛……
马格纳斯&抹香鲸
来自瑞典的马格纳斯·兰德格仁(Magnus Lundgren),是“奇境欧洲”的4位创始人之一,也是以水下摄影驰名的著名摄影师。他拍摄的潜水员游弋于欧美大板块间海沟的照片,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评选为“2010最美水下摄影图片”。
此次,马格纳斯带来的一幅抹香鲸家族集体沉睡的照片,既是他费尽心力的成果也是天赐的幸运之作。因为拍摄水下珍稀动物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海域被誉为世界十大毒物之一的蓝圈八爪鱼,即便是当地的潜水导游一年也不过惊鸿一瞥一两次,能让摄影师抓拍到的几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这并没有动摇马格纳斯的信心。为了拍摄濒危的抹香鲸,他特地到葡萄牙蹲点。抹香鲸是一种非常警觉的动物,对陌生的人和物惟恐避之不及。但这次马格纳斯却被幸运之神眷顾,因为他遇到了一群昏昏欲睡的抹香鲸。
马格纳斯回忆,下水后,他很快发现了目标。兴奋的他屏住呼吸,一边观察它们的反应,一边慢慢靠近抹香鲸。神奇的是,抹香鲸这回很配合,似乎有意让摄影师靠近……于是,马格纳斯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等抹香鲸昏睡时才开始拍摄。最终,马格纳斯的运气好得惊人,他成功地拍到了正在直立睡觉的母鲸和幼鲸。他一直拍摄了几个小时,其间还上岸更换了镜头和存储卡。
事后,马格纳斯才知道,其实抹香鲸是世界上睡觉最少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一生中只有7%的时间在睡觉。
“当你下水之前,你会觉得自己非常非常重,就像一只恐龙;当你下水之后,由于浮力的原因,你好像飞起来了,就像只鸟儿。”在谈到水下摄影的感受时,马格纳斯如是说。
马格纳斯在外滩讲坛用PPT展示了自己的潜水拍摄装备,而身背几十公斤重设备的马格纳斯,看上去像个机器人,“每次下水去拍摄,我都要准备超过100公斤的装备。”他说,拍鲨鱼时一定要镇定,剧烈的动作会招致鲨鱼的攻击,还要学会观察和预判动物。
马格纳斯从事水下拍摄20年,有着持续15年的专职拍摄经历。每年他都会举办多场讲座或展览,展示鲨鱼的照片,讲述潜水员和摄影师在水下和它们相处的故事。
中国的“奇境”
“元旦的清晨,气温还在零下30摄氏度,青藏公路两旁的野生动物已经开始活动了。农历十六的月亮正缓缓落下,一小群藏羚羊在新年第一缕阳光的映照下,出现在我的镜头中,没有比这更好的新年礼物了。”奚志农举起相机,拍下了在月光下悠然漫步吃草的“藏羚羊”,而它也是一同展出的10幅甄选自中国著名摄影师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之一。
“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就是跟它们消失的速度赛跑,”奚志农感慨,“2006年白鳍豚已经灭绝,可惜没有人拍到过这一美丽动物在长江水下的照片,我们再也拍不到了。”
奚志农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然摄影师。他是国际自然保护主义摄影师联盟ILCP成员,2010年他名列英国《户外摄影》杂志“全球40位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摄影师”之一。28年来,奚志农坚持用影像记录下中国濒危物种的困境,并以此推动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和可可西里的反盗猎工作;并成功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这一行动被《新闻周刊》称作“中国绿色革命的萌芽”。2001年,他的摄影作品《滇金丝猴》获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单项大奖。
拍摄野生动物需要两件法宝:一是先进的装备,二是独具匠心的想法。但即便这样,相较于欧洲,中国自然摄影师的工作还是要困难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野生动物怕人,已经渗透到它们的基因里去了”。而另一个原因是,在西方,自然摄影师是一个固定的职业,许多作品都是集体协作的结晶,而中国从事专职自然摄影工作的摄影师不超过5位。
为培训中国自然摄影师,近年来,奚志农在其创办的“野性中国”开办了“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2011年,他又推出了“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汇集中国最优秀的自然摄影师,完成超过200个数百种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拍摄任务。2011年,“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发布了20个拍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