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
用艺术挽救城市
admin
2017-07-03 06:31:32 896 阅读
导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布拉多克曾是一座工业城市,全美产业升级换代后经济衰退、城市破败,陷入失业、贫困和暴力滋生的恶性循环。 为避免昔日家园成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布拉多克曾是一座工业城市,全美产业升级换代后经济衰退、城市破败,陷入失业、贫困和暴力滋生的恶性循环。

为避免昔日家园成为一座空屋林立、杂草丛生的“鬼城”,布拉多克镇长约翰·费特曼自掏腰包改造老旧建筑,以廉价甚至免费地产吸引艺术家定居。目前费特曼的工作初见成效,但艺术能否拯救布拉多克仍然不得而知。

“铁锈”小镇

布拉多克的衰败演绎了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产生的全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个以钢铁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小镇兴旺繁荣,镇中心商铺林立,行人熙攘。然而,自从传统工业减产停业以来,镇上经济几近停滞,城市衰败如“铁锈”滋生。曾经生机勃勃的布拉多克成了一片废旧城区。

“我们流失了90%的人口,90%的建筑破损,”镇长费特曼如是介绍,“全镇90%地处一个"垃圾填埋场"。”

1920年小镇最繁荣时期,布拉多克有2万人口;而今,全镇人口不到2700人,其中1/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大多是非洲裔美国人和女性。

车间减容、厂房关闭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多居民为寻求就业“逃离”本地,布拉多克商铺停业,昔日热闹的街道变得门可罗雀。根据费特曼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布拉多克市中心商铺数目为零。

如今的布拉多克依稀可见当年工业重镇的影子。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建成的第一座钢铁厂旧址至今矗立在镇上,街对面则是“埃德加·汤姆森钢铁车间”。这家工厂如今仍然生产,但所雇用工人不及全盛时代1/10。

行走在布拉多克城区,空置房屋和破旧建筑随处可见,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费特曼上任伊始曾自掏腰包雇人发放免费冰激凌,只为让生活在这个“食品沙漠”中的孩子们“尝尝鲜”。

艺术“药方”

身处“铁锈地带”的其他城市,不少地方政府不惜推翻老旧建筑,全面打造新城,但仍然难以逆转颓势。在布拉多克,费特曼另辟蹊径,想用艺术拯救衰败的城市。

“在邻近4个镇子中,我们创建了第一所画廊,并配有画家工作室,”他说,“我们还修建了公共艺术设施。”

布拉多克主街上处处可见艺术改造的“良苦用心”。原来破旧的教堂改建成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修道院成了旅社,接待有意迁居、来此“看房”的人们;人去楼空的居民区改成绿地,房顶上种满草;早已没有学生上课的中学校舍则化身画廊和工作室;还有一个制作比萨饼的露天烤炉,炉身上每一块砖都来自镇上一栋已经拆卸的建筑……

2005年参选并出任镇长以来,费特曼一直鼓励人们看到布拉多克的优势所在低房价。“即使房价涨两倍,这儿一幢住房的价钱也不过1.5万美元,”费特曼说。

费特曼用“城市先锋”这样的煽情词汇形容远道而来定居的人们,告诉他们如何以低价购得废旧房屋,然后亲手将其改造为时髦的住宅。“他们只用4300美元买了这栋房子,”他向人们展示图片说,“搭进不少劳动后,这栋楼看上去和杂志里的一样。”

此外,费特曼还在城里掀起挽救破旧建筑的潮流,鼓励人们将老旧建筑用作绿化和种植有机蔬果的基地。“我不知道人们是否将此视为艺术,”他说,“但我认为在炼钢厂的阴凉处种植有机蔬菜是一门艺术,它吸引不少人前来定居耕种。”

行政“后门”

布拉多克镇长虽然由选举产生,但权力有限。月薪150美元的镇长主要有两项工作:调解镇议会僵局和监督警务。为顺利推行小镇改造计划,费特曼出资成立基金会“回到布拉多克”,以基金会名义推行自己的“社会公正”项目,从而避开镇上行政机构的掣肘。

由于主要资金来源是费特曼个人财产,基金会被镇上人称为“约翰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成立不久,费特曼将自己在镇上所购教堂并入基金会名下,被人们称作“约翰的教堂”。以基金会名义购得的修道院也自然得名“约翰的修道院”。

基金会拥有镇上大部分资产,为小镇改造计划的实施打开了一扇行政“后门”。2009年,布拉多克引起美国牛仔裤品牌“李维斯”注意,该公司直接找到费特曼而不是镇议会。结果,“李维斯”得以在布拉多克拍摄广告,由此产生的150万美元收入全部入账费特曼名下基金会。

“李维斯”电影广告登陆美国各大影院,试图以美国历史上开拓疆土的“西部精神”促销产品,却无意中成为布拉多克这座“铁锈”小城最好的宣传。很快,印有“宾州布拉多克”字样的大幅海报也出现在美国大街小巷,甚至占领纽约时报广场的广告栏。伴随“每份工作同等重要”的广告词,布拉多克的时髦居民穿着“李维斯”牛仔服一一出现,包括镇上新开企业“非化石燃料”的老板戴夫·罗森施特劳斯、朋克乐队成员杰克·塞缪尔等。

谁的城市?

费特曼希望以艺术拯救破落小镇,但无论手段还是结果都遭到质疑。布拉多克的知名度因“李维斯”广告意外提高,但不经镇上任何部门经手,丰厚的广告收入直接记入镇长名下基金会账簿,即使支持费特曼的居民也难以认同该程序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布拉多克究竟是谁的城市?谁该为它的繁荣负责?成为小镇议论的话题。

“他认为我们得有个年轻人活动中心,就决定建一个,”镇上教堂的音乐师帕特·摩根说,“他从未在镇议会说过:"我有些钱,让我们干点儿什么吧。"”正是因为对费特曼所为感兴趣,摩根才回到布拉多克。然而,费特曼虽然出了不少好主意,却几乎不与镇上人商量。“他把自己塑造成替布拉多克代言的镇长,”摩根说,“但至少应假装让我们有点发言权。”

美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戴维·路易斯认为,民众是否参与是衡量旧城改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公民参与是城区改造的关键,”他说,“你得以人为本。”在这方面,费特曼推行的项目差强人意。

《纽约时报》记者在布拉多克采访时发现,镇上无论常住还是外来居民,对费特曼名下基金会的做法都颇有微词。基金会成立以来,改造旧城的效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其非营利性质,居民对该组织负责人费特曼的行为没有任何问责机制。结果,无论费特曼拯救布拉多克的意愿多么真诚,人们总将他推行的改造项目视为其个人行为。

“享受”破败

当被问及究竟有多少人搬回镇上时,费特曼闪烁其词。他总是说,自己当选以来,迁入当地的人口规模相当于4000人迁入匹兹堡。距离布拉多克17公里的匹兹堡是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有“世界钢铁之都”的美誉,人口31万。苦苦追问下,费特曼承认,布拉多克目前只吸引了10户、23人“城市先锋”安家。

绿化和改建等项目确实令布拉多克更为宜居,但根本上无从解决当地经济衰退、失业高企的难题。外来落户的居民在当地几无收入,经济来源无外乎遗产或先前存款等,难以长期支撑。本地居民既无从改善每况愈下的经济困境,也难以加入艺术拯救布拉多克的项目之中。

少数定居当地的“外来户”甚至享受布拉多克的破败。出现在“李维斯”广告上的朋克乐手塞缪尔和朋友移居当地,正因为这里“生活便宜”,能够尽量少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生活”和“创作”。

“我希望打造符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尽可能降低每天的生活成本,”他说,“如果够格领取食物补贴,那就可以更少挣钱,我已经靠食物补贴生活好几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