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汉堡、什未林、吕贝克、吕纳堡四个城镇,在德国北部构成了一个线条优美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不太大的区域中,北德新天鹅堡、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的居住地、古老的盐都等关键词,勾勒出其多彩的线条和绚丽的容貌。童话在前,传说在后,在中间行走的是旅人的瑰丽想像。
1.Schwerin什未林:湖畔奏鸣曲
什未林是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的首府,7个湖泊镶嵌在其间,因而被称为“七湖之城”,这七个湖中有德国第三大湖什未林湖,湖光树影与湖上童话宫殿——皇宫(Mǎrchenschloss)的尖顶闪耀,秋日的微风拂面而来,整个城市仿佛是倒映在水中的珍珠,让人沉醉在这湖畔的梦幻时光。
什未林,秋日的晨昏美得让人心颤。
清晨,我来到了Pfaffenteich湖畔。旭日初升,金色的树影被染成火红一片。这座小城刚刚醒来,远处一座房子上飘起了炊烟。不时会有晨跑者跑过,走在地面上,脚踩落叶,发出清脆的声响。这里太安静了。
在小城中心的广场上,Schelfkirche教堂是梅克伦堡最重要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完成于1713年,气势宏大。1995年树立起一座“神圣的雄狮(Heinrich der L?we)”纪念碑,雄狮高居其上,柱子上的浮雕表现出撒克逊先民的生活。也许是因为周围的建筑物太高了,广场上有班驳的影子,行人骑车而来,都成为了剪影。
而纪念碑对面的广场一侧,是一个色彩缤纷的集市,在墙上蹲着一个可爱而滑稽的怪物,他戴着黑色高帽,左手拎着马灯,右手做出让人过去的手势。这就是什未林的精灵,据说会勾引人的灵魂。在不少商店里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相传,什未林是1160年由撒克逊公爵亨利?里昂所建立的,至今那些古老的建筑还保存完好。漫步在老城区里,也就是Schelfstadt区域的碎石路面,游人不多,十分安静,有许多半木结构的房子,现在大多变成了咖啡馆、珠宝店和艺术家的工作室,随便一抬头,就会发现都上了年头的,路边一家咖啡屋表明的时间是1751年,穿行在这些迷宫般的小道上,仿佛同时也穿梭在时间的长廊中。
什未林是思辨的。在通往城堡的小巷里,摆放着许多明信片,黑白照片上的格言发人深省。一张明信片的画面是一个人舒适地坐在藤椅上,格言是“勤奋可以伪装,懒惰却是天生”。另一张是黑白的合影,上面的格言是“人人都会犯错,我们却要为经理人的错误买单。”还有一个画面是一个金发女孩脸枕着自己的手臂在思索。上面的格言是“在找到王子前,你必须要吻很多青蛙”。看后让人忍俊不禁。
什未林皇宫依水而建,坐落在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两座桥连接着外花园和小镇的中心。它始建于973年,比新天鹅堡早了900年,经历了几代王朝的洗礼,体现出更多的历史典故和浪漫传说,讲述着贵族们的生活。7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中心,这个“北部的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 des Nordens)也是德国收藏17世纪荷兰画家的画作最丰富的地方。
据说在当时建造时参考了法国城堡的一些风格,但与卢瓦河谷成片的城堡不同,矗立在北德 大地上的什未林的这座城堡是孤傲的,甚至是孓然一身的,挺拔而独立。
登上平台,是一个精致的花园。这里有着最美的景致,回廊曲折,白色的长椅上空无一人,倚栏远眺,碧湖在前,一些秋天的稀疏的树木,在湖畔婆娑起舞,仿佛是生长在画里,城堡首先以这一派景致把所有的人镇得说不出话来了。
城堡中的陈设完全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每个房间都有着其故事,每个房间里都挂着王族历代王公和家属的巨幅彩色画像,而每张椅子高背上的花纹是各不相同的,代表了每个不同的家族,而我记住了舞厅里的两把椅子。
这两张椅子紧挨着,但不是并排朝一个方向,而是1张朝前,1张朝后,但又相互靠着,从上面看两张椅子的把手形成了“S”型的造型。这样在古代的宫廷舞会上,两个青年男女在这里坐下来,尽管各自的脸是朝着相反的方向,但只要他们稍微向对方侧一下脸,就可以悄声说话了。这样就十分巧妙地掩人耳目了。
这样的智慧和机智的反抗,在700多年后,仍足以让人微笑。
什未林残留着原东德地区的气息,开阔、浩荡,连城堡上的尖顶也是东正教的典型风格,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而当地朋友告诉我,“Schwerin is captivating (什未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是的,正是这种强烈的感觉。
沿着梅克伦堡大街(Mecklenburgstra?e)慢慢走回来,回首眺望城堡。正午的阳光灿烂无比,在光滑的鹅卵石地面上形成一片反光,竟让人在一瞬间睁不来眼睛。
在湖畔那黄色的建筑物,曾是一个军火库,墙面上贴着一张黑白照片,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有一群青年在这里聚会,点火示威。
而今,22年过去了。冷战时最大的一个象征物早已轰然倒下,墙的碎片已成为了旅行者行囊中的收藏,但时间不远,记忆在这秋日的什未林里,稍微停顿一下,让自己看清来路和去处,在秋日飞旋的风中深深呼吸一下,在静默中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曾有的疑惑,再次体验觉醒的欢欣,踏上走向内心的旅行。
2.Lübeck吕贝克:诺奖大师的小城
吕贝克,位于德国北部的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一直被称为“汉萨女皇(Queen of the Hanseatic League)”,是汉萨同盟的中心城市,也曾是欧洲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城市之一,小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向人们再现了中世纪汉萨城市的典型风貌。繁华依旧,只要漫步在古城里,就不难发现,这里的奢侈品尤其手高档手表,不比任何一个大都市的品种少。
在夕阳中,荷尔斯腾城门(Holstentor)显得庄重而凝重,这是象征着“汉萨女皇”独立和权利的标志。
这座城门建于1464至1477年间,该防御性建筑墙壁厚达3.5米,其风格原自15世纪的后哥特式,是德国中世纪晚期最为著名的城门,也是吕贝克的标志。1855年由于铁轨的建造,城门遭到破坏,但是由两座巍峨的塔楼仍旧保持了完好的风貌。在城门门洞的上方,镌刻着一行拉丁语:“Concordia Domi Foris Pax(城内团结,城外和平)”。城门内部设立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中世纪汉萨城市的商贸,集市和航海历史原貌,包括城市模型和中世纪的武器等文物。
1143年,吕贝克是作为第一个德国北海边的城市而被建立起来的,被称为“汉萨女皇”。汉萨同盟是指在12至17世纪期间,德国与北方的海上贸易达到全盛时期,德国一些城市组成的同盟,旨在保护贸易安全。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品包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产品,来自吕纳堡的盐,来自德国东部的粮食,来自俄罗斯的毛皮和蜂蜜等商品。
在德国本土,从吕贝克可以直达魏斯玛,罗斯托克,斯特拉松等地,当时的“盐都”吕纳堡的盐也是通过吕贝克运往各地,吕贝克逐渐成为了汉萨联盟的的中心城市。“汉萨同盟——贸易的权利”是当时每一个行会的自豪写照,它也使得吕贝克后来成为中世纪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登上了圣佩特利教堂(St.Petrikieche)的50米高的观景塔楼,一座沉静的古城出现在眼前。这座老城是被水所围绕,建筑特色是典型的后哥特式砖墙结构。
当地朋友说,1942年的3月的一次空袭,严重破坏了这个中世纪的老城中,近1000所房屋以及7尖顶教堂中的5个,近五分之一的城市被摧毁。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老城的重新发掘和翻修。1987年12月,吕贝克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德国第1个进入世遗的项目。
而在当代,吕贝克真正成为世人关注焦点的是那些“吕贝克之子”。
刚到吕贝克,到旅游局的办公室里,就看到摆放了一尊雕塑作品,作者的铭牌是Günter Grass,这就是写作《铁皮鼓》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他现在就住在吕贝克的郊外,他业余也喜欢做些雕塑作品。君特?格拉斯在1959年发表的《铁皮鼓》是反思二战德国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中那个孩子,以拒绝长大对抗着二战时的残酷和荒谬。君特在199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还被搬上了银幕。
这里还是托马斯?曼(1875-1955)的故乡。他在1929年,凭借《布登勃洛克之家——一个家族的衰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有点类似德国版的《红楼梦》。故事发生地就是在吕贝克,小说描述中的房子位于门街4号。再现了吕贝克“波罗的海贸易霸主的地位”那段时光,当年的街道,场所和广场只存在于小说中,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
这所小城成为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的荣耀之地。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 也是“吕贝克之子”。他1913年出生在吕贝克。1957年他被西柏林市民推举为市长。1970年12月7日,已是联邦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全世界为之震惊大哗。许多人被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2007年底,吕贝克维利?勃兰特之家落成开放。
吕贝克在这一时刻变得丰满而厚实起来。
吕贝克将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情趣,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因为十分宜居。
在市政厅正对面,布莱特大街89号,一座古雅的建筑物前,永远是人头攒动。这里是尼德艾格巧克力店(Niederegger),这家创始于1806年的巧克力店以杏仁巧克力(Marzipan)而闻名。 在一楼陈列着大约有300多种杏仁巧克力,价格一般到10多到50多欧元,包装也十分考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杏仁巧克力制成的荷尔斯腾城门,上面的细节也清晰可见。此外,还有可爱的泰迪熊、幸运小猪和各种人物造型,整个是一个杏仁巧克力的奇妙世界和巧克力天堂。
吕贝克老城不算很大,跨过城门不远,右边就有几家手表店,店不大,但橱窗摆的东西,让识货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好,PP的经典款,金色,价格在20000多欧元。恰好是黄昏时光,暖阳照在不远处的小河上,古屋安详一片,这架势有点像是古城中的殷实人家,外表看不出起张扬,但随手拿出的一两件家什,都会把人镇住。吕贝克就有这气势。
夜色降临,我随着当地的朋友在老城中最有特色的小巷区穿行。进入的门很小,大约只有1米6高,据说这是中世纪时为了交易的需要,隐秘而低调。我弯着腰,穿过长约10多米的窄巷,四周很静,自己的心跳声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好像在进行一次神秘的冒险之旅。当我直起身来时,发现自己已站在一个静逸祥和的院落之中,对面小楼的窗户发出温馨的光芒,感到十分惊喜。然后,前面又有新的小巷在等着我。
夜深了,这里站着许多旅行者,在探索着古城和时间的秘密。灵魂的轻语若风,愈夜愈美。
3.Lüneburg吕纳堡的水边记忆
相比之下,旧时吕纳堡的盐商就更喜欢显摆,这是大街上那些大宅的特有的高耸的山墙上,就可以看出来——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在家的门上建一个几叠几起的装饰,看起来越高越好。这让人在一开始有点不喜欢,但在吕纳堡的咖啡一条街坐坐,听着旁边音乐学校的孩子在拉巴赫的曲子,或在有着古老吊车的水边餐厅用餐,这感觉就慢慢上来了,也会慢慢感叹,这小城还是富裕的好。
吕纳堡位于汉堡南面的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自古一直是盐产地。盐,大约在1000多年前就使吕纳堡成为了一个富裕之地。除了因为盐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外,也由于汉萨同盟交易的那些海产品的运输中需要盐,盐也是当时惟一可利用的防腐剂,盐也因此被称为“白色之金”。
这样吕纳堡的盐就北上大约80公里,被运到吕贝克,并通过吕贝克的港口出口到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吕纳堡在很长的时间里持续繁荣,成为了甲富一方的城市,而从吕纳堡到吕贝克的运盐的线路,又被称为“古盐之路(Alte Salzstra?e)”。
漫步在吕纳堡的闹市区,发现大街上那些大宅上,都砌着很高的山墙。这是那些富裕的吕纳堡盐商,为了显示其富有的一种方式,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在家的门上建一个几叠几起的装饰,看起来越高越好。其实在门上造这样复杂的山墙,在建筑功能上并没增加什么,只是给自己家贴上了一个富有的标签。
吕纳堡出盐,也出独特的盐巧克力。在刚说听时,我想这样的巧克力会不不太咸,而无法吃很多,当地朋友买来让我品尝,一进嘴,有一种淡淡的盐味,慢慢地转化为一丝鲜味,感觉十分奇特。这恐怕也是惟一的盐巧克力了。就如同中国苏州的美厨家,做最鲜美的汤只是准确地放盐一样,这两个相距甚远的地方,在这点上是相似的,即都知道,盐是鲜美之源。
经过集市广场(Marktplatz),来到一座56米高的水塔上面,这里被建成了观景台。在安静的午后,满目都是红砖大宅,心想城市还是富裕的好。
这里最适宜闲逛。黄昏时分,闲坐在咖啡馆一条街,街口两名青年歌手在卖力地献唱,夕阳光映在他们激情的脸上,十分动人。我慢慢沿街而逛,在不远处,有一个院子,从里面巴赫的小提琴曲,我被一步步吸引过去,原来这是一个音乐学校。乐声悠扬,阳光将树影投在院落里面,满地的黄叶,更显出其安静。
在吕纳堡的Goseburgstr. 街上,有家Ackermann的手工皮包店,里面有一款男包,黑色,包盖上是黑白相间的牛鬃毛,肩带上还有包裹了一块牛鬃毛,十分独特,但可惜这包的背带做得不精致,就在我试的时候,还有牛鬃毛掉在我的衣服上,开价320欧元,不退税,这样在犹豫了一会之后,只好放弃。
在吕纳堡古雅的街区里,遇到了两个异乡客,看似牛仔,他们从头到脚一身黑,头戴黑色的礼帽,内穿白衬衣,衬衣是红色的门襟,黑色的马甲,脚蹬黑色长靴,其中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目光敏锐,十分有型。他们绕着街区走,在我散步的过程中,打个两回照面,也十分有趣。当地人介绍说,这是从德国南部来的修理客,以修理房子为主,他们以这样奇异的装束,是为了更好地招揽顾客和生意。
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东方人,而我也慢慢适应了被人盯着看了。因为我也是异乡客。
穿过一个拱门,来到了最美的地方——伊尔默瑙河河畔。水闸上激起巨大的响声,在小河的倒影里,有着吕纳堡最碧蓝的天空。
黄昏的伊尔默瑙河安静,清澈。河边一座古老的起重机也是景点之一。当地的朋友说,水边的吊车也是当时的原物,且完全靠人力,每次装卸时,必须是4-6个人同时在狭小的空间里一起用力,一旦有人使不上劲,当货物提起来后,如果人的力量比不上货物的重量的话,那些人很有可能被绞盘的把手打伤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当年这些装卸工人的工作是十分危险的。
夜色降临,沿着小路去餐厅。那些街边拱廊的橱窗灯光照在碎石路上,与白天完全是不一样的景致。
在水边的餐厅的晚餐里,第一道菜就是用盐泡过的鸡蛋做的,加上腌制过的肉,味道十分鲜美。当地朋友介绍说,这是先把鸡蛋放在盐水里泡2个星期,再慢慢做的,但我估计其盐水的浓度应比较低,不然泡这样长的时间就变成咸鸡蛋,而现在的味道只有淡淡的咸味,如同那盐巧克力一样,化在嘴里,变得满口余香。
临别时,吕纳堡的朋友对我说“Come Back”,这仿佛不仅仅是这座小城的道别,似乎也是这些北德小镇的邀约。
是的,我会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