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
2012奢侈品业收并购新态势:换个亚洲老板
admin
2017-06-01 00:25:35 660 阅读
导读:七月中旬,时尚业最大的消息莫过于卡塔尔皇室以7亿英镑收购了意大利奢侈品牌Valentino和Missoni,而且是100%控股。这已是卡塔尔资本在奢侈品领域的又

七月中旬,时尚业最大的消息莫过于卡塔尔皇室以7亿英镑收购了意大利奢侈品牌Valentino和Missoni,而且是100%控股。这已是卡塔尔资本在奢侈品领域的又一笔收购。 

收购1卡塔尔皇室收购意大利奢侈品牌Valentino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时尚业就发生了诸多兼并收购案例,据统计仅前4个月全球在时装、鞋履与零售领域就达成62笔收购、涉及金额36.6亿美元。虽然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金额却达到去年的一倍。来自中东和东亚的金主不但资本实力雄厚,还在选择入手品牌方面各有打算。 

收购2卡塔尔皇室收购了英国著名的Harrods百货

中东资本热爱高定

在此番收购热潮里,中东资本最引人注目。早在2010年卡塔尔皇室就花22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著名的Harrods(哈罗德百货)。此外,它还拥有1.03%的LVMH集团、5.2%的Tiffany、26%的英国超市Sainsbury和12.8%的法国媒体集团Lagardère的股份。虽然这次收购的意大利标志性奢侈品牌Valentino始终与亏损联系在一起(直到近一两年才开始盈利),但石油金主们本身就是高级定制的忠实客户:不对经营提出过高要求这一点是双方极其看重的。

与卡塔尔的勇往直前相比,同样来自中东的Istithmar World(迪拜投资集团)则选择了撤出。2007年以9.42亿美元高价收购美国高端百货店Barneys的Istithmar World与Barneys主要贷款方Perry Capital和The Yucaipa Cos。达成重组协议,将Barneys的债务由5.9亿美元降至5000万美元,Perry Capital债转股成为大股东,而Istithmar World则转为小股东,只保留一个董事会席位。

迪拜的现在或许是卡塔尔的未来,不过好在背靠石油资源的中东财团实力雄厚。收购奢侈品牌(尤其是高定)或许只是为与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匹配,赚钱倒是放在其次。

东亚买家偏爱小牌

与财大气粗的中东资本比较,来自东亚或者准确一点说中国的资本并非大手笔、收购的品牌也不够大牌。今年5月,香港YGM公司就收购了在英国申请破产的AQUASCUTUM并最终完全取得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操控权。之前的4月里,利丰集团旗下的Trinity以5160万美元收购了英国老牌男装品牌Gieves & Hawkes;而集团的另一个基金则收购了法国设计师品牌Sonia Rykiel的80%股份; IDG资本也跟投了原本计划上市的Moncler。

显然,来自中国的资本对国外时尚品牌的收购和入股目的颇为务实:获得客观的投资回报永远放在首位。这一方面来自中国市场本身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品牌提升后带来的价值回报。然而,有不少分析人士都担心亚洲公司的品牌塑造能力。比如以生产起家的YGM,在2004年收购Guy Laroche后品牌并未有多大起色;复兴Aquascutum会需要更大量的资金,关键问题还在于中方是否理解如何在欧美成功运作一个品牌。

正如Aquascutum之前的拥有者日本公司Renown从来不曾对品牌有过全球范围的战略考虑一样。它们的经营经验来自Renown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本地市场快速增长,但此后的九十年代至今其管理思路一直未变。以至于Aquascutum这个曾与Burberry齐名的品牌在西方最终走到破产境地。

欧美靠并购抗风险

第三股收购力量来自欧洲和美国自身。虽然美国经济尚且不错,但欧洲却问题多多。因此,扩张型收购并未出现,大家反而纷纷选择出售非核心资产。PPR集团将旗下非洲零售网络CFAO出售,还计划把书店和电子连锁店Fnac和邮购业务Redcats一并卖出,让集团完全集中于奢侈品、运动和生活方式领域。Nike则确定了Nike、Jordan、Converse和Hurley四个品牌的核心地位,而Cole Haan和Umbro两个品牌则计划在2013年5月31日前出售。

更多欧洲企业选择收购对公司业务发展起互补作用的品牌来迎接未来不确定的经济。LVMH集团收购巴黎品牌Arnys,目的是利用其工作室的生产工艺和员工帮助旗下品牌Berluti的全球扩张。法国Galeries Lafayette(老佛爷集团)则在收购Royal Quartz和Louis Pion两个手表连锁店后拿下珠宝商Didier Guérin并意欲收购更多中高档时装与配饰品牌。由于越来越多高端品牌走自营零售店路线,欧美的大型百货店集团也会更多收购中小品牌或者推出自有品牌产品系列。不难预计的是,2012下半年中东石油资本还将继续寻觅收购顶级品牌的机会、中国资本则寄希望于抄底落入低谷的传统品牌、而最了解自己的欧美资本则会将眼光放在那些亚洲资本尚未留意到的中小品牌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