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明与根雕相伴已36年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记者来到雅怡居小区,拜访根雕收藏爱好者钟志明。走进钟志明的家,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目之所及都是美丽大自然散落在人间的痕迹,深沉的奇石、雅致的盆景……最显眼的还是闪耀着岁月光芒的根雕,颜色之古朴、线条之流畅,让人有行云流水之感。清风徐来,竹叶轻摇,满室根雕、奇石,默然成趣。
偶遇根雕巧结缘
1973年,钟志明在一场盆景展览会上,被盆景的雅致所深深吸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钟志明在友人家中,邂逅线条优美的根雕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深深迷上了根雕收藏。
从此,钟志明经常到花鸟市场闲逛,寻觅心仪的根雕。为了寻找制作根雕的材料,每当闲暇时,钟志明便到山沟里、水塘边、树林中,苦苦寻觅树根。当寻到心爱之物,钟志明把所有的劳累都抛之脑后,发出欣喜的感叹。
根雕藏品栩栩如生
谈话间,钟志明向记者展示了几件心爱的根雕藏品。
半人高的映山红根雕“王羲之”笑容可掬、仙风道骨、衣衫飘逸,一派学者风范,栩栩如生。天然的树根缠绕,是古代学者穿着的“长袍”,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仿佛王羲之正腾云驾雾,畅游名山,使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渊博,文化的源远流长。
乍一看,越南红花梨根雕“荷塘月色”平淡无奇,细细一看,发现一只只小小的“青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跃进水中,再细看“青蛙”身下,竟是一片片已被虫蛀的“荷叶”,在“荷叶”的顶端,还有成熟的“莲蓬”……好一番荷塘月色的景象。
“夜雨滴水响,泉声伴蛙鸣。”钟志明专心致致地看着一件件心爱的藏品,不由地轻声吟道。
“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自古以来,“风”便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和吟诵,而钟志明收藏的草书“风”字根雕藏品,龙飞凤舞,笔划过渡自然,清晰飘逸。除了“风”字根雕藏品外,钟志明还有一件草书“寿”字根雕藏品,正处于最后的修剪和润色阶段。
根雕奇石完美结合
除了喜欢收藏、制作根雕之外,钟志明还钟情奇石。他常常把觅得的奇石与根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赋予根雕和奇石新的生命和含义。
钟志明耗费了十余年收集而成的“石韵”,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奇石嶙峋、流水潺潺,这是“石韵”根雕底座所带来的意境。在根雕上,记者看到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孔,只见钟志明把奇石逐块逐块地摆放上去,巧妙地卡紧。在根雕底座的左边,便出现了一肥一瘦两位“老者”,坐在山涧流水边对弈,人物惟妙惟肖,仿佛正低头苦思冥想。充当棋盘的石头,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根雕底座的右边,在一块嶙峋突起的“奇石”上,放上一把“古琴”,并竖起一块奇石,名曰“十面埋伏”,琴的右侧,放上一坛“杜康酒”,在山水间对弈之余,把酒弹唱,空气中流转着高山流水的悠扬琴音。
几块毫不起眼的石头,一个其貌不扬的根雕,在钟志明的巧妙安排下,竟成了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有声有色,浑然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除了“石韵”之外,“断琴”也很好地体现了奇石与根雕相融合的巧妙。所谓“断琴”,实际上是一截硅化木,但是钟志明发现硅化木上的纹路很像琴弦,想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便四处寻找合适的根雕为奇石配底座。经过多年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一个根雕充当琴台,上面摆放一截断琴,他还别出心裁地配上自己原创的诗句:“瑶台渗清泉,断琴留幽思”。这样一来,整个韵味便出来了,硅化木不再仅仅是硅化木,根雕底座也不再仅仅是支撑奇石的平台,成了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浑然天成,耐人寻味。“旷古者天才、离经者奇才、继承者人才、固守者板材。”钟志明沉思着说。
发掘根雕文化内涵
根雕的智慧在于发现平凡树根中蕴藏的天趣,并极为精炼地稍加修整,点拨而不露人工痕迹地把天性与人情结合起来,是为神品。人工多了,就会弄巧成拙,不为佳品。
“收藏根雕便要玩出文化味,将根雕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给人们一种视觉和思想上的震撼。”钟志明说,玩根雕的时候,他觉得很自由,就像一个孩子,不受所有的条条框框约束。同行称钟志明为“墨顽童”。
收藏根雕之余,钟志明还经常在树根上精雕细琢,进行加工,屏住呼吸,全神贯注,以致额上挂满了汗珠仍不知道。“一旦非画龙点睛之笔,便有画蛇添足之嫌。”钟志明微笑着说,“根似墨,心如笔,胸有成竹,才会有神来之笔。”
现年67岁的钟志明,与根雕相伴已36年,身体非常硬朗。自1999年退休在家后,他每日在家潜心斟酌根雕,“快乐不知时日过”。钟志明笑着说:“自从有了根雕相伴,我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