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汲水图》拍卖现场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开篇之作,徐悲鸿《巴人汲水图》无论在其个人艺术生命中还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作一经推出,即受到藏界高度关注。拍卖现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几近占满现场全部空间。《巴人汲水图》以3500万元起拍,引起竞投热潮,有买家直接出价6000万,即刻就有 7000万报价紧跟,不足1分钟,价位突破亿元大关。此时,有3位委托和2位场内买家以百万为阶梯展开激烈竞争。一家报价,其他几家即紧追,一时难分伯仲,将竞争带入白热化。到1.3亿时,买家出价渐趋谨慎,所有人屏息静候,胶着至1.4亿时,场内出现新的竞争者,现场情绪再一次被调动。经过30余轮竞争,徐悲鸿《巴人汲水图》最终以1.53亿元落槌,加之佣金,成交额超过1.71亿元,刷新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打破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同时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巴人汲水图》局部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最著名、最为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八年抗战时期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盛期,他用“以艺术为人类申诉”的准则作画,留下诸多传世名作。此件《巴人汲水图》即是其中之一。画作构图匠心独运,高300cm,宽62cm,颇显细高。但其悬挂起来,确与嘉陵江的百丈悬崖相一致,凸显场景的陡峭、惊险。画家以融合西洋画法的丰富艺术表现,将蜀地人民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整个画面突出物像神韵,劳作的繁重,汲水的艰辛,呼之欲出,令人不忍目睹。
作品主题思想深刻,意义深远。徐悲鸿把个人、民族、时代、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把自己融于民众之中。画到站立在让路石上穿长袍青年的头部时,竟然绘上自画像,使得作品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意境隽永深长,画外之意,发人遐思。
通过《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完成为黎民写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西绘画相融合的宏大抱负。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时世环境中,《巴人汲水图》以极具成果的现代精神的写实,激发民族精神,赞颂民族气节,实现了艺术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结合,产生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无论艺术成就,现实意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再现,《巴人汲水图》均达到相当的高度,被公认为徐悲鸿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开篇之作,落定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国画创作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