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
珐琅器 国际收藏之新宠
2017-07-03 02:49:20 1125 阅读
导读:收藏市场的新宠 2007年6月13日,巴黎佳士得推出了首场Juan Jose Amezaga家族旧藏珐琅器专拍,这场拍卖被圈内人士看成是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的分界点。

珐琅器 国际收藏之新宠

收藏市场的新宠


2007年6月13日,巴黎佳士得推出了首场Juan Jose Amezaga家族旧藏珐琅器专拍,这场拍卖被圈内人士看成是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的分界点。其原因不仅在于此场专拍数件拍品的成交价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更重要的是此场拍卖是全球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珐琅器专拍——43组拍品全部由中国珐琅器组成。尽管伦敦、纽约市场曾出现过类似专拍,珐琅器拍品也创下过天价,但珐琅器仅占专拍的一部分。这场拍卖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铜胎珐琅器的拍卖热潮,随后纽约、香港、北京的拍场将这一门类艺术品的拍卖推向了新的高潮。


2010年春拍,香港苏富比上拍的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富贵万寿图三层提盒,以2754万港元成交。2010年秋拍,香港佳士得上拍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5亿港元成交。


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先生认为:“随着近几年中国明清宫廷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收藏热潮的产生,作为明清宫廷御制艺术品的典型代表器物——铜胎珐琅器的价格也将水涨船高,各地区艺术精品拍卖天价屡现,改写了此前价格低估的态势。”


珐琅器已成为国际收藏市场的热点,特别是清乾隆掐丝珐琅器,近年市场价格更是一路飚升,一些工艺精湛的精品珐琅器,拍卖成交价甚至屡屡破千万元,甚至亿元大关。珐琅器收藏家、北京清赏阁阁主王冬胜先生认为,收藏掐丝珐琅器,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珐琅器 国际收藏之新宠

清乾隆御制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一对,成交价5106万港元,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



皇家御用之器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珐琅工艺原本传自西方,但很快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的艺术品类。早在公元十二世纪,希腊就已经能制作简单的珐琅器。十四世纪,珐琅工艺传入中国,明朝时,中国工艺家把这种外来技术与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相结合,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特种工艺。明景泰年间,曾大量生产,因为器身多蓝色,因而得名“景泰蓝”。


清代珐琅器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融入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工艺及雕刻镶嵌工艺中的多种技法,形成富丽豪华的风格。


珐琅器有着黄金和宝石般的华贵和瑰丽,其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因此很长时期内作为御用器主要由宫廷内皇家御用作坊制作,又因为得到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致使皇家御用珐琅制品美仑美奂。除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外,民间很少流传且难得一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珐琅器 国际收藏之新宠

清乾隆铜胎画北京珐琅“富贵万寿”图三层提匣



中西合璧的经典

珐琅器主要以金属制胎,其中铜胎掐丝珐琅即俗称的“景泰蓝”。在掐丝珐琅器的制作与演变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期。其中“景泰蓝”的成名是在明朝景泰年间,而到了乾隆年间,珐琅器纹饰则向更加稠密繁复发展,增加了双勾法表现技法,掐丝更加粗细均匀线条流畅,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成熟,再加上胎体厚重胎质优良,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与收藏价值,堪称掐丝珐琅器的断代之作。


据王冬胜先生介绍,珐琅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五大类:掐丝珐琅工艺、画珐琅工艺、铸胎珐琅工艺、锤胎珐琅工艺、錾胎起线珐琅工艺。


珐琅器制作工艺属于中西合璧的经典,其中掐丝珐琅技术大约于公元13世纪由阿拉伯传入中国,后经匠人加入诸多东方元素,最终开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珐琅器。其制作方法是在红铜制作的胎身上(少数御用品以黄金制胎),或焊或粘上以细如毛发的铜丝掐成的花纹轮廓,再填入珐琅彩颜料烧制打磨而成。



慧眼收藏投资


传统珐琅器制作受到瓷器、漆器、织绣等工艺的影响,尤其是受瓷器的影响最大。如珐琅器的掐丝图案主要以各种花卉为主,花卉图案主要是借鉴瓷器上较流行的缠枝莲、梅花、牡丹等花卉。珐琅器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艺,可以说是集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品。


据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副总裁曾志芬女士介绍,随着近年来珐琅器工艺的没落,珐琅器作品越来越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明代珐琅器以宣德、景泰两朝为代表,风格浑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作品大部分为宫廷制作。造型多仿觚、尊等青铜器或瓷器,釉料多呈蓝色,如天蓝、宝蓝等色,另外还有浅绿、深绿、红色或白色等。一般大件的器物在器型的圈足内有楷书体或篆字款识,这两朝的珐琅器极具收藏投资价值。


清代珐琅器的制作规模大,品种多,技巧精细,风格华丽清秀。雍正、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很多,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是画新样制作后,镌刻“大明景泰年制”款。但制作仍很精细,仍有收藏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珐琅器 国际收藏之新宠

清乾隆铜胎画北京珐琅“富贵万寿”图三层提匣局部



鉴别真假优劣

据王冬胜先生介绍,掐丝珐琅器的作伪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偷工、减料、做旧等,他建议鉴别珐琅器真假优劣,主要看器胎、特征、烧制年代与工艺。


现代仿品与古代真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器胎与釉料不同。古代掐丝珐琅器多以红铜作胎,而现代仿品多以铝、锌等取代,因此整体感觉要轻薄得多;其次,古代采用的珐琅颜料主要是以石英、硼砂、长石等矿物质制成,含有较多杂质,因此烧制出的珐琅器多有细小的砂眼;而现代仿制品多以化学颜料填充,虽然通过在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与胭脂可进行作旧处理,但砂眼很难做假,只要仔细观察都能发现差别之处。


“此外工艺也是鉴别掐丝珐琅器的优劣与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品掐丝工艺线条自然流畅、粗细均匀,图案富于变化,充分展示了制作匠人的工艺水平。”王冬胜先生说道。


收藏圈内所说的真珐琅器是指明清至民国这个时期制作的珐琅器,目前市场中多见的珐琅器多为清末、民国时期民间私家作坊制作的珐琅器。明清时期宫廷御制珐琅器是极为珍贵的,皇家专用,很少流向民间。宫廷御制与民间作坊的做工有很大的区别,即便是同为内廷制作,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也不相同,器物造型、图案式样、施釉色彩、款识等,在各个时期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据仇国仕先生介绍,中国的珐琅器具有薄、平、光、艳、雅五个优点。按不同的加工与施釉方法,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浅浮雕珐琅和画珐琅之分。而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的区别,是按制作时釉面图案有线与无线之分,前者是掐丝显现花纹,然后填以珐琅料,后者是涂以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


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制烧造,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这四个时期的器型与艺术特征都比较明显,如早期多为供妇人闺阁中用的花瓶、盒、盏、香炉之类;宣德时有直颈瓶、长方盘、圆盒等器型;万历时期有熏炉、盘、祭祀供器烛台、净瓶等器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