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私募股权投资公司Investindustrial S.P.A主席Filippo Aleotti在近期接受福布斯专访时说:“直到现在,我还没找到一家中国奢侈品公司。它们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向国际。”
今年春节,中国人海外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截至2011年底,除去私人飞机、游艇和豪车,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8%。但即使有如此庞大的市场优势做支撑,人们也鲜见真正的本土品牌破土而出,更别说同台竞技。
“在奢侈品市场形成的初期,进口品牌的确会比本土品牌强大很多,就像刚开始纽约最受欢迎的包袋都是法国品牌。”Filippo认为,在这个漫长的追赶过程中,最有可能首先脱颖而出的将是为奢侈品大牌代工的厂商,“因为它们能在生产中渐渐找到自己的专长,做出品牌,利用本土市场优势取得一些成功”。然后,它们中的一小部分才有机会打入西方市场。
国内现在的市场状况与他的观点是大体一致的。60%的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包括范思哲,巴宝莉,普拉达等。年生产手袋量1200万个的时代皮具去年年底成功上市,不仅吸引了IDGVC和Prada的投资,更在今年推出了TUSCAN`S品牌,但与其43年的代工历史对比起来,国际化还将会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
“原因就是,它们在设计上有太典型的本土风格,并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本土品牌对符号化的本土元素的坚持使得和Filippo抱有相同看法的外国人都只把这些商品当做了一次性消费,甚至一次性使用对象。
“比如 上海滩 是个很有名的本土品牌,因为欧洲没有这个牌子,所以我在这儿买了一件上装,但只穿了一次。”于是,这个被誉为第一个走向国际的中国奢侈品成了偶尔上阵的派对装。更有趣的是,全球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LVMH的主席伯纳德·阿诺尔特曾和他一样断言中国不可能诞生奢侈品牌。 当时跳出来公开反驳的法国人雷富逸就是“上海滩”的执行主席。
他指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消费者本身的不成熟。中国人至今还狂热地追逐着那几个家喻户晓的奢侈品牌。“比如爱马仕的Birkin,哪怕它再贵,也只是一个商品,一个所有人有钱了都能去买的商品。还有蒂凡尼,它每年在全世界可以卖掉无数把标志性的银钥匙。而在西方市场,还有很多消费者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市场。这些人有能力买昂贵的大牌,却去买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他所说的那些小众品牌并不会在中国普及生产和销售,但却在欧洲获得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它们通常没有能力像古驰、香奈儿这样的大品牌一样花巨资去做广告宣传,但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做的很精。“这还能很好地弥补大商场同质化的缺陷”,Filippo说。
这个意大利人拥有超过20年的投资经验,目前在投项目数额超过30亿欧元,遍布南欧、北美和亚洲,覆盖了建筑、设计、珠宝、化学、摩托车等不同的行业。早在97年,他投资的化学制品公司Italmatch Chemicals就在云南昆明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建筑公司Permasteelisa也是上海金茂和环球金融大厦两栋地标建筑的幕墙供应商。
由于现在每个月都要往中国跑一趟,他专门在上海设了一个办公室。而这个与中国打交道超过十五年、三分之一金额投向奢侈品的投资达人,至今都没有决定把投资落点放在中国本土品牌上,还是通过收购国内公司参与本土竞争。
在欧洲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背景下,将他对中国奢侈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景概括起来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淘汰,这是必然结果。
来源 中国品牌网www. chinapp.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