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增速下滑的原因,除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价差大、消费者理念变化等观点外,还有一种观点备受关注,那就是中央提出的反腐、节俭、改进工作作风对奢侈品行业产生了影响。
中国近年来一直呈高增长态势的奢侈品消费眼下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冷”成为新一季的关键词。
奢侈品牌陆续涨价
到2012年时,全球已经有超过100个国际顶级品牌加速在中国布局,大的奢侈品集团在中国的上海、北京以及香港等地的开店数量,已经超过了纽约,和巴黎持平。而在北京和上海,更是有LV、Bottega Veneta、Cartier等众多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专卖店接二连三开张。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他们购买了全球约25%的奢侈品。
除了高增长,奢侈品一年1到2次的涨价也基本成为了“惯例”。
今年的奢侈品涨价要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据香奈儿、宝格丽、迪奥等11个一线国际品牌的调价情况显示,约八成品牌上调价格,其中高端化妆品依旧是“涨”潮中的领头军,最高涨幅达到30%左右。
此前,SK-II包括精华露、爽肤水、面膜等在内的多种化妆品最先完成提价,涨幅为5%-8%。SK-II相关负责人证实,其确实在1月初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提价,但提价幅度并不大,提价的也都是其经典产品。而销售人员表示,SK-II品牌除部分新品外,80%的产品都已涨价,涨幅在5%-30%。
香奈儿也早已进行全球范围调价,涨幅在7%-30%,涉及品类包括护肤品、彩妆、香水;迪奥则已全球涨价,平均上调20%左右。
此后,LV传出了新一轮全球涨价的消息,其中中国内地涨幅最小。有消息称,由于LVMH集团内部人士变动及品牌效应受到严重影响等多方面原因,LVMH最近决定缩减门店,提升价格。而PRADA已选择了在春节期间上调价格,据相关人士透露,PRADA每年都会于2月、7月在价格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
但也有“大牌”按兵不动。比如博柏利(Burberry)和新秀品牌CE-LINE的销售人员均表示未接到调价的通知。OMEGA虽未调价,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去年没涨,今年年后应该会有“动作”。
奢侈品大陆遇冷?
然而,2012年的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并未给奢侈品行业带来更多惊喜。
贝恩公司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年增长率降至7%左右。由于汇率浮动,以欧元计的增长率则为20%左右。另据贝恩公司的最新分析数据显示,在欧元持续走低、境外游升温这两大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的部分已占其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0%。尽管中国人在大陆的奢侈品消费增速放缓,但2012年中国人在海外的奢侈品消费仍然实现了31%的增长。与此同时,在香港消费的增速也减缓至10%左右,而澳门增长依然强劲。
在今年的春节期间,一直在华迅速扩张的奢侈品品牌们却突然“急刹车”,继LV明确表示不会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继续开店后,古驰也宣布放缓在国內的发展计划。日前,奢侈品集团PPR主席、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昂利·皮诺对外宣布,受困于客流量和利润下降,2013年将停止古驰品牌在中国內地的扩张,其原本每年在华建设10至15家门店的计划将缩编为3至4家,并且以改造、翻新现有门店为主。
据路易威登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其旗下所有业务类别的销售额均呈稳固增长态势,唯有中国区业绩下滑,而Burberry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2年其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销售额增速从同期的67%跌至16%。“中国市场进入寒冬”一时成为奢侈品品牌的共同观点。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奢侈品前几年在內地的销售增速的确非常高,但未来几年可能会回到中速增长的阶段。奢侈品在中国高速增长的阶段会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并不意味着增涨率会跌入极低的水平。
万宝龙中国区前董事总经理陆晓明不乐观地预计:“如果说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是寒冬,那么2013年市场将进入严冬。”
剖析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增速下滑的原因,除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价差大、消费者理念变化等观点外,还有一种观点备受关注。那就是中央提出的反腐、节俭、改进工作作风对奢侈品行业产生了影响。此前也有不少因奢侈品而牵出的反腐案件,比如“表哥”、“LV女王”等事件,让人们很容易将奢侈品与贪官联想到了一起。近日,台湾《旺报》的文章称,大陆反腐倡廉,奢侈品销售量在过去几个月大幅下滑。
一位二手奢侈品业内人士认为,“奢侈品未来在中国发展应该说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好”,她表示,反腐也好,提倡节俭也好,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完善。越是让社会健康,人们才会有越好的收入,市场才会变得更纯粹。
奢侈品境内外价差明显
世界奢侈品协会日前发布的报告称,2013春节期间一个月,海外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为162亿美元,其中中国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85亿美元,相比去年的72亿美元增长了18%。其中51%的花费在欧洲,中国人的消费占到了欧洲奢侈品市场同期销售总量的65%。
虽然国内也不乏各大国际品牌,但是为何国人依旧热衷去出境扫货呢?自然是因为便宜!某权威媒体的调查报告显示,以某一洋品牌的围巾为例,在境内这款围巾售价是4500元人民币左右,但根据当天汇率,其在英国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价格还不到2400元,两者价差将近一倍。报告进一步分析称,造成如此巨大的差价,可能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境内的税收比国外高,二是这条围巾在中国境内的定价本身就比英国的高。
还是以这条围巾为例,在我国,围巾类产品不征收消费税,按照海关人员给出的税率,用这款围巾在英国的零售价,加上关税和增值税后,价格就飙升到了3408元,剩下的1000多元差价主要就成了商家的超额利润。一位曾经担任某国外高档品牌中国区高管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公司在本土和中国采取一低一高的区别定价策略,因为他们把中国定义为高档商品购买力旺盛的新兴市场,正是由于部分迅速富裕起来的国人对海外高端品牌的热衷追捧,境内需求旺盛,导致这些进口奢侈品品牌敢于在中国市场不断提价,赚取超过本土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超高利润。比国外高得多的税收加上商家歧视性的定价策略,最终导致同样一个手提包在法国买不到2万元,在中国买则要超过3万元;同样一根项链,在美国买,不到6000元,在中国买,则要上万元……
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境内外的差价十分明显:境内市场比中国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不难想象,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被“逼到”了境外,奢侈品牌在华的销售增速很难保持一路攀升。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奢侈品牌而言,应该考虑中国消费者海外消费热潮究竟是否持续,并控制好其在中国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