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古桥#
点赞: 291
为TA点赞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全长266.5米,宽7.5米,是北京市现存较为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重大历史事件“卢沟桥事件”(亦称“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既是一处重点的文物景观,又是铭记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场所。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东西长640米,宽320米,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也是“七七事变”的纪念地,至今城墙上仍有日军攻城时留下的弹坑。

门票参考: 卢沟桥20元,宛平城12元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丰台区
开放时间: 8:00~17:00
适宜季节: 秋季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一批(金代建成,明、清修葺)

基本介绍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地区现存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像这样雄伟古桥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卢沟桥地处京都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宛平城实为一座保卫京城的桥头堡,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宛平县始于辽代,明时与大兴同为顺天府的首县。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防御李自成进京。宛平城除保留了部分侵华日军炮轰的弹洞外,其余建筑都进行了修葺,已复建完工。

景点景观

卢沟晓月碑亭

古时,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时,康熙帝下令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的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雕刻石狮子

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桥头立有石制华表。石栏杆共有279个,南面为139个。栏板平均高度约85厘米,断面呈现下大上小的形状,底厚约23-30厘米,顶端厚约20-25厘米,收分表现较为明显。栏板内部涵盖了立枋、瘿项等几部分。寻杖呈八边形,但去掉了四角,瘿项部分并非镂空,隐约展示出瓶形,造型粗壮,同明清时期的宝瓶风格有着较大差异。花纹大多为云头图案,表现出简约的特点,体现出《营造法式》石栏杆的“云拱”之味。裙板部分的构件囊括了上枋及装板等,同明清时期石栏板风格相像,不过整体扁平化特点明显,中部未设置立枋。另外就是部分暗红色砂石,雕刻有宝瓶荷叶,风化程度尚可,推测为康乾时代所做;最后是某些较新的石质,雕刻不够精细,推测制作时期约为晚清至解放前。因其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一数不清”的歇后语。

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狮子头比例特别大,显得脑袋大,面部较窄,嘴巴上翘,下巴不丰满,嘴部微微张开,但总体上雕刻的狮嘴中间不掏空,类似一种假的张开。腿也特别短,前腿上还有些鳞状的盔甲纹。头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贯注,颈部系带飘逸。头前挂一个小铃。这些都是金元时期狮子的特征。

明代的石狮身躯稍微粗短,或足踏绣球,或足踏小狮,或身上有小狮。狮子嘴部张开,舌头向上舔着,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清代的石狮突胸张嘴,雕刻细腻,身上间有小狮,颈下有一宽大的系带,卷毛非常高凸。雕刻的纹路比较深,神情的表现主要在脸部,眼睛拉长,眯缝着眼。这时候的狮子应该说不像以前那么凶猛。雕工精细,身上的花纹包括铃铛上的花纹都刻得相当细。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石狮外表甚新,雕刻比较粗陋,狮子后头卷发变大了,以前都是九圈十圈,现在就一圈两圈。狮嘴、鼻子、眼睛不刻那么深了,明显很随意的,没有什么比例。所用石质颜色不。这些雕刻上的变化,反映出这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动荡和萧条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卢沟桥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缮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数据去翻刻。石料选择的标准也不同,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卢沟桥上的501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展览包括历史之桥、科学之桥、艺术之桥、文化之桥、英雄之桥五部分,全面展现了卢沟桥的历史和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87年7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卢沟桥畔落成,邓小平题写馆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周边是以明清风格为主体的仿古建筑,正前方为修缮改造一新的和平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

宛平县署旧址

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明占领元大都后,于此地区设北平府,附郭两县县治均设于府城内,宛平县辖西部地带,衙署于洪武三年(1370)始建。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原署南向,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古墨斋等房屋。现已无存,其侧之胡同存官房地名。民国17年(1928)迁移到卢沟桥拱极城内,自此拱极城即为宛平县治驻地。七七事变时,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与侵华日军代表曾在此进行谈判。宛平县署大部分房屋被日军炸毁,仅存正房3间。1986年,在旧址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卢沟桥:20元/人

宛平城:12元/人

开放时间

卢沟桥

4月1日-10月31日(旺季)7:00-18:00

11月1日-3月31日(淡季)8:00-17:00

宛平城

8:00-17:00

交通指南

乘车路线

乘专17、77、96、97、133、309、310、329、339、452、458、459、624、843、896、952、983、公交车或旅游车至抗战雕塑园站下车往北走300米即到。

自驾路线

从北京城区出发,走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从杜家坎/赵辛店出口离开进入宛平城,沿周口店路行驶即可到达。

卢沟桥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君巨大条石铺设的。

卢沟桥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为上游,是进水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长4.5-5.2米,约占桥墩四分之一。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边宽26厘米,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在分水尖上面,又盖了六层分水石板,称风凰台,下两层挑出,以上各层逐次收进,高1.83米,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稳定性,对桥墩的承载压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卢沟桥桥墩南面顺水,砌作流线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减轻洪流对券洞的压力。桥面的大理石护栏,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的。南侧望柱141根,栏板140块;北侧望柱140根,栏板1.39块。

卢沟桥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项端各雕有一头大石狮,在其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狮。桥两端作为抱鼓石用的,东端是两头大石狮,西端是两头大石象,身躯硕大,憨态可掬。在顶栏石狮、石象之外,各竖华表一个,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卢沟桥东端北侧立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及碑亭。康熙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碑亭之外。乾隆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桥西端北侧。

设计参数

卢沟桥全长266.5米(桥身213.5米,两端雁翅各26.6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身总宽9.3米(含地袱、仰天和栏杆),桥面宽7.5米。有桥墩10座,共11个桥孔,全以白石建造。桥身、拱、桥墩以腰铁牢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称“斩凌剑”,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东西两端拱券各11.5米,中间拱券13.42米。中心主桥孔跨度21.6米,余孔渐收,近岸孔跨度约16米。

两侧桥栏有石雕栏板279块,望柱共281根,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每根柱头均雕有大石狮,共281个,大狮身上有小狮198个,顶栏上2个,华表上4个,大小总计485只。桥两端东有石狮,西为石象,紧抵桥头望柱。

历史沿革

宛平城

明末崇祯年间,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朝廷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

明清期间及民国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县辖区内,但非县治所在地,而宛平县作为京师附廓两县(另有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之一,为京师属地(北平府、顺天府、京兆地方)。

1928年,废除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其县署由北京城内迁到拱极城,自此改称宛平城,并成为县治所在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

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遭中国守军坚决反击。7月29日双方激战竟日,至傍晚,日军工兵炸毁宛平城东门,日军遂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中国军队于晚八时三十分左右完全退出宛平城,宛平城遂告失陷。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宛平城随同北平一起光复。

解放初期宛平县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并撤销县级建置。

1965年宛平城连同卢沟桥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丰台区政府公布宛平县衙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卢沟桥建成。金章宗定名“广利”,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改名为芦沟桥。

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明永乐十年(1412年)对桥进行了一次修缮,修缮什么未记清楚,但从记载上看不是大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全面抗战的起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连日大雨,永定河大水,冲倒卢沟桥石栏,桥面过水,卢沟桥右岸1.5千米处决口。

1967年卢沟桥桥面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换了91根,柱头的狮子也重新雕刻。同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

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

1988年9月3日,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

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

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

2017年7月17日,卢沟桥石狮子建数字档案,全景呈现卢沟桥。

荣誉及其他

1961年,卢沟桥和相邻的宛平县城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1月18日,宛平城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首届北京网红人文景观类打卡地。

2021年3月,卢沟桥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月24日,卢沟桥和宛平城被确定为北京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之一。

相关知识文章

  • 潮州广济桥旅游攻略 潮州市广济桥文物旅游景区地址 湘子桥怎么样

    广济桥文物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环城东路,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广济桥全长518米,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

  • 泉州安平桥旅游攻略 安平桥门票 泉州安平桥五里桥景区好玩么

    安平桥,又叫五里桥、西桥、安海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故称:“安平桥”,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

基本介绍

景点景观

卢沟晓月碑亭
雕刻石狮子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宛平县署旧址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开放时间
交通指南

卢沟桥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设计参数

历史沿革

宛平城
卢沟桥

荣誉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