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石城
吴堡古城,又叫吴堡石城。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北2.5公里黄河西岸山巅。吴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它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
- 点赞: 43
- 为TA点赞
-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宋家川镇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明至清)
简介
吴堡古城为北汉(951-957)时建,是一座石头古城,城墙用石头垒就,城门由石头搭成,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古城很小,就占据了那么一个山头,下面就是黄河。这里没有大红大紫、大富大贵过,一切都普通得甚至显得简陋。这里的房屋都带院子,围墙用碎石垒成,围出了小院子,也隔出了一条条短而窄的小路。岁月让一些家园变成了废墟,有些房屋稍加修缮过,还住着人,不过几乎都是老人,现在只有他们留守在这座古城。古城里有两座土地庙,有一些塑像,虽然重修的年头不长,但非常乡土,不像其他一些地方的应景之作。古城外种着好些枣树,这就是古城人的经济来源。
古城里的人们很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当你探头探脑打量他们的院落时,他们会很客气地拉你进去。如果去的时候正是早饭时间,老人会端着粥出来,看见你的第一句话就是:“吃过了吗?”然后便进屋盛上一碗给你。古城中住两户人家,一户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头是城里的卫生员,另外一户可是有些名气,老头是国民党时代的大夫,叫王象贤,他写了一本书叫《吴堡古城》,只要你经过他家门前,便拉你进去,然后给你看书,一本书15块钱。
忆古城
明弘治《延安府志·卷之八》记载: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即在此筑有吴堡水寨,北宋元丰五年(1082)扩筑“吴堡寨,周围二里二十步,东邻黄河为固,门有三。”又据吴堡古城东门下山崖现存金朝伪齐刘豫阜昌八年(1137)摩崖石刻题记:这年三月吴堡寨主兼将折彦若因“此城之隳弊,…水寨之毁陋,恨无力以竖新,今率寨民,共劝修建,工兴土木,不日而成”。(这片石刻目前已经找不到)这次修整后,金正大三年(1226)置吴堡县,古城即成为本县的治城。此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十五年(153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吴堡古城屡有修缮。民国25(1936)3月,吴堡县政府由古城迁至宋家川后,古城遂为城关镇的一个行政村(现名古城村)而被逐渐荒置,从而在以后的“拆城运动”中使古城免遭被拆毁的恶运,得以完整保存。
保古城
1982年,吴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几年各地记者不断来古城采访,外地游人随之增多。古城由于交通不便路道崎岖,车辆无法通行,居民大部迁走,霍世文秧歌词中唱道:吴堡古城变成村,腾得没啦几家人,不是因为有克星,只因交通太不行。确实如此。(古城现有七户人家共十五个人)1997年前后几村动员村民修过一次公路,但因资金困难仍未修好,加上连年雨水山洪冲刷,无人修补更加难行。
十六大的东风吹醒了千年沉睡的吴堡古城,在保护和开发古城中,我们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多方寻求支助。揭开神秘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
吴堡
古城在吴堡县城北4公里的山上,从县城出发步行约1小时,都是山路,大部分路段沿黄河而修,可以俯瞰南下的滔滔黄河水。古城北门有小路可以一直下到黄河边。沿黄河北上一段路,景色很漂亮,一会儿是鹅卵石铺就的河滩,一会儿是细软的沙滩,再走下去,路甚至变成了凿在河边绝壁上宽仅1尺的小径。这样可以一直走到佳县去,景色宁静美丽,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大河,非常适宜孤独的行者。但路程比较艰苦,超过100公里,中途基本没有村庄,需要做好野营的所有准备。吴堡古城 里的人们很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当你探头探脑打量他们的院落时,他们会很客气地拉你进去。如果去的时候正是早饭时间,老人会端着粥出来,看见你的第一句话就是:“吃过了吗?”然后便进屋盛上一碗给你。
吴堡古城在吴堡县城北4公里的山上,从县城出发步行约1小时,都是山路,大部分路段沿黄河而修,可以俯瞰南下的滔滔黄河水。古城北门有小路可以一直下到黄河边。沿黄河北上一段路,景色很漂亮,一会儿是鹅卵石铺就的河滩,一会儿是细软的沙滩,再走下去,路甚至变成了凿在河边绝壁上宽仅1尺的小径。这样可以一直走到佳县去,景色宁静美丽,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大河,非常适宜孤独的行者。但路程比较艰苦,超过100公里,中途基本没有村庄,需要做好野营的所有准备。
看古城
吴堡古城与隔河的山西柳林军渡村相望,将共同形成大区域的旅游景区。
从吴堡县城宋家川出发,径向西北,绕吴佳公路行程约8公里,就到了吴堡古城北门外叫校场坪的地方。校场是古代练兵习武的地方,后来人们在此遍植枣树,现校场坪及四周山梁已是敝日的枣林。放眼望去,那红红绿绿似玛瑙般的枣子满挂枣林,枣林深处山畔窑洞式农家院落排列错落有致,几只白色的飞鸟在枣林上空翱翔,发出几声娇声打破幽静的枣林,然后向枣林深处山庄飞去,构成一幅美丽的枣乡画图,顿使人的情愫浸泡在温馨恬静的大自然枣乡之中。
穿过枣林,便到了千年吴堡古城的西北城垣。通体用当地褐红色大石块垒砌成的城墙,尽是斑斑苔鲜,显得古城更沧桑古老。走完北城门抬头仰视,不高三券洞式城门,全用大块石料券砌而成,一看即是宋代陕北典型军事城堡的城门形制。城门上的城楼已坍塌,但城门券洞完整坚固,城门额所嵌石匾已严重风化,但可辨上刻“迎恩”二字。入古城北门,登上林草丛生的高土坪,呈现在眼前的是明清时吴堡县衙遗址。古县衙是一处分南北两院两进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时曾是县衙衙役们的居所和关押男女囚犯的牢房,现当年南女牢、东男牢石窑残存,衙役们所居的西窑洞尚完整保存,并由当地居民占用。信步走入古县衙北院,当年县衙前、后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一片废墟,残墙断壁,遍地砖石瓦片,荒草丛生,但仍看出古时县衙署的布局及其建筑规模。在废墟上,俯身拾起几块瓦片仔细辨认,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证明此毁县衙早在宋代即是吴堡寨守将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间,吴堡知县范平仲,“继修前后堂、典史厅、门、库备”。然而这一千多年前县衙古建竟毁于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县衙北院废墟东旁现仅存一小破庙,当地群众称之为衙庙。步入小破庙寻觅,这竟是元明时陕北典型的“枕头券式”一座石窑庙宇,内供神像已不存,但东西两壁上壁画保存完好,两壁画所绘都是古代骑马官人及随员出巡的场景,绘技精美,绘画使用的原料像是朱砂、铅丹一类的矿物质原料,所以壁画历经了数百年之后,仍然保持着鲜艳的颜色。庙内地下土坑至今铺埋有两块石碑,遭受着游人踩踏,实在可惜。望有关单位尽快将这两块石碑保护起来。
县衙废墟西南是明洪武初年即建有的“南北二道街坊”。踏着用石块铺成狭窄的街道,步履缓慢地游览,看到南北总长约400多米两旁沿街栉比鳞次的古时店铺,几乎全是元明时原建形态的古老残破石窑洞,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陕北那客栈、饭馆、杂货铺、驼队…街市之中,这神妙感觉在其它古城镇是难以寻觅的。在古街南头,走入一幽深的小巷,来到绥吴佳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王国昌故居和民国时期的吴堡县高等小学。这两处出檐石窑四合院都是明清建筑,造型古朴别致,陕北窑洞古建特色。土地革命时期,陕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国昌、张毅忱、刘澜涛、慕生忠等先后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高等小学曾是中共吴堡县委机关的驻地。现这两处古院落都住有居民,可辟为革命纪念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相关知识文章
-
天龙屯堡旅游攻略 安顺平坝天龙屯堡地址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是一处不可错过且富有地方特色历史景区。景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里。
-
温州永昌堡旅游攻略 温州永昌堡怎么样 温州永昌堡历史事件
永昌堡,明城堡,俗称新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后王沛侄子王叔果、叔杲兄弟发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城墙高8米,基阔3.9米,周长2688米,有敌台13座。用石块斜垒,中夯土。城外环护城河,城内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两岸,井然可观。该城墙已部分残缺。1982年修复南北城门两旁城垛及城楼。
相关主题榜单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