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长沙学院

长沙学院(简称长大)创建于1970年,2004年由原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是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管理”体制。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点赞: 91
为TA点赞
院校隶属: 湖南省
创建时间: 1970年
学校校训: 力学笃行
学校代码: 11077
学校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洪山路98号
学校官网: http://www.ccsu.cn
联系电话: 0731-84261447
英文校名: Changsha University
电子邮箱: zsjy@ccsu.cn

学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浏阳河畔,占地约1970亩,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学校距长沙火车站10公里,距高铁长沙南站15公里,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5公里,地铁3号线设长沙大学站,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藏书138.57万册;现有16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4670人,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23人。

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坚持“两型”(教学型和应用型)“两性”(地方性和多科性)和“一体两翼”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省“十二五”建设学科4个、省“十一五”建设学科1个;拥有国家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本科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26个,建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本科课程28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长沙智能制造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国际影响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外近3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100多名;先后有200多人赴海外访问、留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118人,其中专任教师88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32.9%,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教师中有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共12人,有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省优秀社科专家、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等共84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29人次。

招生简章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保证招生工作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有关规定和《长沙学院章程》,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全称:长沙学院;英文名称:Changsha University;国标代码:11077;办学层次:本科;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校;学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洪山路98号(邮编410022);学校官网:http://www.ccsu.cn/。

第三条  长沙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文明高校。

第四条  学校普通本科招生类别包括普通类和艺术类。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学校成立招生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研究决定招生工作重要事项。招生工作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普通本科招生日常工作。

第六条  学校纪委办公室/监察专员办公室负责监督招生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招生录取的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七条  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办学条件、生源状况、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确定分省(区、市)分专业计划,并按要求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具体分省(区、市)分专业招生计划以各省级招办向社会公布的信息为准。

第八条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学校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及解决同分考生的录取问题。预留计划不超过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九条  学校全面贯彻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录取原则,为国家和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十条  学校根据各省(区、市)的生源情况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控制在101%以内。

第十一条  学校在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按照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分类录取。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录取,考生选考科目必须符合我校招生专业规定的选考科目要求,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对政策性加分考生的录取,执行教育部和各省(市、区)省级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加分政策和录取规定。

第十三条  普通类专业录取规则

学校不设定专业志愿分数级差,以考生投档成绩和所填报专业志愿为依据,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确定进档考生的录取专业。投档成绩相同条件下,按生源省份投档的同分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录取;若生源省份没有确定同分排序规则,则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同分排序后仍完全相同的,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录取到相应的科类或专业组内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对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四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

(一)我校艺术类专业包括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音乐学、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

(二)考生专业成绩直接采用生源省份的省级统考(联考)相关专业成绩,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均须达到生源省份招考主管部门公布的我校艺术招考类型所在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及相关要求。

(三)对符合条件的进档考生,采取按投档成绩分数优先的原则择优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投档成绩相同条件下,按生源省份投档的同分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录取。如需学校确定投档规则,则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专业、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各专业类别综合成绩具体计算办法如下:

音乐类、美术类和舞蹈类的综合成绩=高考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30%+专业统考成绩×70%,最终结果保留 1 位小数;编导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类、摄影摄像类的综合成绩=高考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专业统考成绩。

第十五条  各专业不设男女比例要求。英语、翻译专业限招英语语种考生,并要求考生英语口语测试合格。其他专业不限考生应试外语语种。学校公共外语教学语种为英语。

第十六条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考生可通过本省(区、市)招生考试网站或长沙学院招生信息网查询各招生专业的具体选考科目要求。

第十七条  各专业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及身体条件的要求按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鉴于上述文件对功能材料、生物制药专业未明确色觉异常要求,因完成学业的需要,学校要求功能材料、生物制药专业报考者无色觉异常。

第十八条  考生录取结果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及规定的形式进行公布。考生可登陆本省(区、市)招生考试网站或长沙学院招生信息网查询。

第十九条  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学校按国家招生工作有关规定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与身体复检。艺术类专业的新生还须在入校后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复试。复查(复检、复试)中发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形的,确定为复查不合格,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学校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第五章    收费标准及其他

第二十条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学校严格按照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财政厅和湖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学费收费标准。具体收费标准在学校招生信息网和新生入学须知上公布。

第二十一条 学校对家庭困难的新生设有“绿色通道”,并构建了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二十二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和学分,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在学生离校前颁发长沙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学校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工作,不收取国家规定外的任何费用。对以我校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适用于长沙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经学校授权由招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学校以往有关招生工作的文件规定凡与本章程相悖之处,以本章程为准。本章程公布后,如遇教育部和省(区、市)高考政策调整,我校将制定相应招生政策,另行公布。

附:

长沙学院招生信息网:http://zsjy.ccsu.cn/zssy.htm

招生咨询电话:0731-84261447(兼传真)

招生咨询邮箱:zsjy@ccsu.cn

监督投诉电话:0731-84261284

本章更新至2022年6月,最新章程以官网为准。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省实验室、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1723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1亿元。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99项。获科研成果奖励200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1项,省科学技术奖12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2项。

历史沿革

1970年11月,长沙市教育局为解决普及中小学教育所急需的师资,决定从市属十所中学选拔高中毕业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初定名为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教师培训班(简称师训班)。

1972年9月,市革委会决定将师训班迁到本市南门外省粮食干校(现为湖南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同时,正式定名为长沙市师范学校。

1978年,中央批准恢复望城县,因湘师迁高塘岭所住的校舍,原是望城县县委所在地,湘师面临再次搬迁。

1978年3月,湘江师范临时搬到坪塘市十五中学分校(现为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过渡。

1981年4月25日,省教育厅同意确定湘江师范学校于市北郊洪山庙办学。

1981年11月,湘江师范学校搬到长沙市北郊洪山庙新校址,至此,结束了学校历时十年搬迁七次的历史。

1988年11月3日,长沙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湘江师范下设特殊教育师范部,面向省内各地区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

1993年5月4日,长沙大学举行建校十周年庆典。

1996年9月25日,合并后的长沙大学(专科)举行挂牌庆典。

2002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家教育部,要求将长沙大学改版升格为本科学校。

2004年5月19日,在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建立长沙学院。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

2005年,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2016年,获批为“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获批为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合作共建二级学院--马栏山视频文创学院,并开设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

2019年,学校通过本科教育评估,并获批“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称号。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0年06月,请以官网为准。

相关知识文章

  •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地址 北大专业

    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创办于1898年,是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北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大地址 人大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创办于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设有35个学院,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深圳研究院等,开设本科专业82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93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7个,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

学校简介

师资力量

招生简章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五章    收费标准及其他
第六章  附则
附:

科学研究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