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词条百科
#祠堂#
点赞: 45
为TA点赞

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它坐北朝南,前后3进,由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特祭祠十个部分组成。胡氏宗词建筑集徽派砖、木、石三雕和彩绘于一体,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享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面积: 1564㎡
建成时间: 1547
门票参考: 包含在龙川景区门票中
所在地址: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坑口村
建议参观时间: 1-2小时
开放时间: 08:00~17:00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三批(明、清)

基本介绍

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称龙川。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龙川也是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居地。

建筑设计

建筑概况

龙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长宽比例2: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

建筑布局

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磉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

建筑特色

艺术风格

龙川胡氏宗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体现出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实践性精神。宗祠建立在高1米的台基上,前后三进,由照墙、门楼、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及特祭祠等几大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龙川胡氏宗祠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它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其空间布局虽讲究严谨均衡,但又求灵活舒畅。宗祠的照墙距离门楼达25米之远,龙川溪在照墙、门楼之间涓涓东流。这种既服从自然环境而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空间观念,构成龙川胡氏宗祠总体空间的宽松、和谐、舒畅、均衡的美感。胡氏宗祠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徽派所有建筑类型的平面布局的设计法则,与《园治·相地》中“得景随形”相一致。宗祠的门楼、廊庑、天井、正厅、厢房、寝楼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组合,使整个建筑既扩大了空间,又使各个独立的建筑相互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主要建筑

宗祠门厅

门厅前台基占地100平方米。阶墀、栏杆全部用麻石砌成,两边设花岗石旗杆础石6个。门厅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卧立于石座。祠堂在龙川溪北岸,溪南有一道长24米的青瓦粉墙,花砖为脊的八字形照壁,它与祠堂隔溪相对。这种布局显示了明清以来徽派祠堂的典型风格。

宗祠正厅

正厅5开间,是宗族后裔举行祭典的地方,高10米,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和大小21根“冬瓜梁”组成。立柱竖在莲花瓣柱上,底层为八角形磉基。月梁、雀梁、雀替、平盘斗、轩顶桁全部缕空雕刻。厅两边有高4米、宽60厘米落地槅扇32扇,上部为缕空如意花格,裙板雕成花草、走兽、虫鱼。

宗祠前进

宗祠前进7开间,面宽22米,进深8米,高9米。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所筑的八戗角,气势雄伟壮观。这门楼又俗称“五凤楼”,取“丹凤来仪”之意。门楣上大小额枋全部精缕细雕,内容有人物、麒麟、走兽,额枋边雕以荷花瓣。额枋与檐口之间设斗拱16个,底座为云纹雕刻,使整个门楼成为一个木雕画面。门额后二门门楣上原悬有明代文征明题“龙川胡氏宗祠”匾一块,现已流失。门厅后是天井,占地158平方米,花岗石板铺地,两边为回廊。东西两廊用12根4米长、33厘米见方抹角石术。同12根月梁衔接而成。

宗祠后进

后进是寝室(并非给人居住,是放祖宗牌位的地方),7间开,分上下两层,重檐建筑。两厢隔扇门裙板均为木雕花瓶图,计100幅(至今尚留48幅),东西厢各有落地槅扇16扇,上部镂空棂花,裙板雕有形状各异的博古花卉。楼上朝南有一排窗棂,从窗口纵观整个屋面脊部全用口字花砖砌成。

副祠

副祠,名为丁家祠堂,位于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关于胡氏宗祠副祠丁家祠堂是因感谢丁家对胡氏的贡献,胡氏特别在自家的祠堂里为丁家建造了一座祠堂,龙川全村几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这丁家说来也是另外一段传奇,丁家人在这里已经繁衍了十六代,代代都是单传,如今的丁家三代同堂,依旧是男丁单传。)

影壁墙

龙川胡氏宗祠的影壁墙呈八字型,它不仅有遮挡视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一是保住祠堂的灵气,二是衬托出祠堂的雄伟壮观,扩大了宗祠门前的空间,并将门前的龙川河纳入宗祠的整体建筑之中,形成了“一条溪流,一带平桥,青山满目,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自从水出口上移,填埋了旧的出水口后,宗祠的前方有了一块面积虽然不大却上方上正的祠堂坦,又应了村基“前不破碎,坐得方正”的风水理论。坦上遍铺鹅卵石,这是徽州民间祠堂坦普遍的做法,坦铺鹅卵石,象征鱼鳞,称“鱼鳞坦”。鱼多子,寓冀宗族子孙发达,鱼可化龙,寓冀子孙多出拔萃人才。

仪门

徽州五凤楼一般也只有在建造宗祠时,把它作为仪门,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含义。第一套门是棂星门,五开间6石柱。牌坊试木制黑栅栏。平时,只开中间栏栅门和二进的侧门,举行重大的宗族活动时,才大开中间仪门,同时两边侧门和10扇栏栅门全部打开。

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元帅。仪门的门鞍上方置有4根“阀阅橼头”,对外昭示阀阅贵族门第,不容侵犯,“三门二石鼓”的结构,民间称“石鼓门”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象征。

古时的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门槛越高,官职越高。文官从右侧进,武官从左侧进,七品以上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

五凤楼

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达1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请抬头看,中间屋檐下的那根额枋,刻的是“九狮滚球遍地锦”,采用的是传统的装饰性满构图和中浮雕式,圆润流畅的刀法。

接下来的是中间和两边次间的三根枋,一大两小,称普柏枋,雕刻的是胡宗宪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当时春节快到,倭寇未除,胡宗宪激励将士,和土家族先民们在腊月29这一天提前过年,在除夕夜乘倭寇没有防备,发起进攻,取得了胜利。土家族先民为了纪念胡宗宪,让提前过年的作法相沿成俗,成为土家人最隆重的节日,叫赶年。胡氏族人为了纪念胡宗宪将这段历史雕刻在这额坊上。徽商们无时不在提醒自已,商场如战场,也只有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险恶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甲天下的成功者。这里采用了深、中、浅三种浮雕相结合形式和简练明快的刀法。可惜“文革”初期,人物被削去了面部,成为永久性的历史遗憾。这种建筑形式,由于建造难度太大,又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

但在徽州,人们为了寻求这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凤凰丰富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

建筑工艺

木雕

龙川胡氏宗祠以其木雕艺术精湛而享有“木雕艺术殿堂”之称。大额枋、小额枋、斗拱、枫拱、雀替、梁驼、平盘斗、鬲扇、柱础,就连小小的梁脐,无一不精雕细镂。

祠堂正厅隔扇门,每幅图均以群荷入图,可谓用心良苦。正厅,亦称享堂,是宗族祭祀祖先和决议族中大事的厅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群荷代表本固枝荣,与正厅四根白果树圆柱底部枣木莲瓣柱基和花岗岩八角鼔墩柱础,寓意家族基础牢固,人丁兴旺。这样就把享堂变成“荷(和)堂(塘)”了。家族在此议事,要一团和气,则家和而外顺。荷花图除群荷以外,均有各种不同的既有情趣又有内涵的小动物和植物,构成既可独立欣赏又形成整体生动和谐的画面,寓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共荣。确实巧夺天工,博大精深。

木雕荷花图的特点纵览20幅荷花图,可谓“全、精、巧、雅”。所谓“全”,这些木雕荷花裙板自明嘉靖历经四百多年,几经磨难,竟无一遗失,无一破损,保存之全,完整程度之高,实为罕见;而风荷景象,千姿百态,不可不谓之“全”。所谓“精”,指木雕工艺精湛,雕刻精美,所雕之物细腻生动,惟妙惟肖,了无匠气,实乃大师级的木雕精品。所谓“巧”,荷花图构思奇巧,章法讲究,花鸟虫鱼,动静咸宜,自然生动,既各自成趣,独立成章,又内在关联,寓意深刻。所谓“雅”,荷花图兼有写实与写意风格,花有“含苞、初绽、盛开、并蒂”之别,叶有“平铺、翻卷、舒展、低垂”之分,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就连枯荷败叶,发育不良的莲蓬也跃然画中,应有尽有。以荷为祠堂正厅木雕主题,将祠堂的享堂变成了“荷堂”,是大雅与大俗的结合,在整个古徽州祠堂建筑中极为罕见,足见龙川胡氏家族家学之渊源,文化底蕴之深厚。

砖雕

砖雕主要装饰在门楼两边的八字形墙体上。梁、枋、雀替、驼峰等,均能精心设计,入微刻画。戏剧人物潇洒自如,雄狮猛虎威武逞强,花果飘香,回纹井然。

石雕

石雕除须弥座外,则以一对圆雕石狮为代表,这对石狮造型生动,体态高大。雄狮居东,脚戏绣球,侧首西望,神态安详,雌狮在西,爪抚幼狮,凝眸东眺,性情温柔。两狮坐立在宗祠大门两侧,既威严又慈祥。

鬲扇

鬲扇在徽派古建筑的装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具有隔开空间、组合

空间之作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其装饰功能。由于不是一个很大的平面,而是若干扇的有机组合,龙川胡氏宗祠的鬲扇达128扇之多。正厅祭龛前及其两侧的22扇鬲扇,裙板上精雕出一幅幅动人的以鹿为中心,衬以山光水色、松柏翠竹、花草飞鸟的百鹿图,其布局的合理、画面的清新、层次的分明、气韵的生动。

建设沿革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

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

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再次重修。现建筑主体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而内部装饰则以清代风格为主。

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是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有些宗祠建筑具有“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

从内涵作用看,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绩溪古宗祠文化突出的地方在于: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所提倡的道德内容看,不少东西在今天仍不失为值得传承、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绩溪有“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明显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

胡氏文化

绩溪龙川胡氏,于东晋年间由中原世家大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自宋以后,受徽文化熏陶,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耕读相伴,贾儒并举,族人多知书达理,厚积薄发,代有人才。仅在明代,家族中就出了10多为进士,被称之为的“进士村”。其中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还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龙川胡氏家族在医学、商业领域也多有建树。

相关知识文章

  • 广州陈家祠景点介绍 广州陈家祠旅游攻略 广州陈家祠地址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较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 湛江市雷州雷祖祠游览区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傍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也是广东省的地方民间信仰之一。 雷祖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依山而筑,北村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康、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抬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较大的洞堂之一。

地图坐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

基本介绍

建筑设计

建筑概况
建筑布局

建筑特色

艺术风格

主要建筑

宗祠门厅
宗祠正厅
宗祠前进
宗祠后进
副祠
影壁墙
仪门
五凤楼

建筑工艺

木雕
砖雕
石雕
鬲扇

建设沿革

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
胡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