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海尔创品牌的多年发展历程,笔者观察到其常用于自身的一个动词是——“砸”。这种“创造性破坏”的举动,造就其多年来不断抓住“明天的机遇”。
海尔比较出名的“砸”,莫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砸冰箱。那是1985年,海尔创业第二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打开国门,众多企业引进了电冰箱生产设备、技术,“大干快上”。那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年代,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但这一年,海尔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
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问题。员工希望将这些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
这个当时被不少人认为是“败家”的砸冰箱事件,却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宣布了海尔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其产生的效果是:1989年,当市场供大于求,冰箱纷纷降价时,海尔冰箱不可思议的提价12%,用户还排着队购买。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有一个观点:“企业不是等做大了以后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用名牌战略把企业做大。”高质量,是一个世界级品牌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从“砸冰箱”事件,可以看出海尔创世界级品牌的起步有多早,决心有多大!
这一“砸”,不仅使海尔在1991年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将“零缺陷”的质量意识,砸进了海尔成长的基因中。
就在2009年6月,在海尔内部刊物《海尔人》报上,还刊登着这样一篇文章:一位美国客户来到位于青岛开发区的海尔工厂验货时,情不自禁伸出手想摸摸生产线上的冰箱。没想到一位工人立刻拦住了他,并默默递来一双白手套,希望客户戴上白手套,不要将手印留在冰箱上。尽管没有一句话的表白,但这位普通海尔员工的质量意识深深打动了客户,赢来大笔订单。
那把砸冰箱的海尔大锤,由此在海尔乃至中国企业创品牌的道路上,都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已于今年4月份,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