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品牌服装行业高管离职和空降频繁发生,引起服装行业的一系列震动,让原本就不平静的服装圈显得更加热闹了。从凡客诚品到李宁,到Esprit。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中,让我们眼花缭乱的高管的来来往往事件引起不少的“骚动”。
这些高管为何会选择离开?高管的离开又会折射出哪些问题?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针对现在中国服装行业人才结构的分析比较直接的原因是,高管人才紧缺的现状。其实不仅仅是服装行业的高管,在中国其他行业高管也是紧缺型人才,《福布斯》2010年向各猎头公司、招聘公司和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专家询问了未来企业将急需哪些人才时,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缺乏。而在《福布斯》对亚太区比较为紧缺的职业调研中,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地区总裁或副总裁,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总经理或董事总经理职位都高居榜位前列。
显而易见,高流动背后隐藏的是高需求。
那些离开的高管们
2011年11月29日,有关凡客诚品元老级创业人马吴声离职的消息,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凡客诚品重新占据了电商圈舆论的高峰。有资深B2C人士旋即开炮,“创业元老在关键时间点离职,对公司上市造成多大的影响尚且不论,但至少暗示了凡客IPO的不畅,否则(吴声)也不会不给老东家的这个面子。”也许正是由于恰逢凡客赴美IPO的敏感时期,有不少声音都在猜测,吴声离开的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谜。
随后传来凡客诚品取消IPO计划,公司CFO(首席财务官)也已经离职的消息,证实凡客IPO的确不太顺利。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倒凡”之声不绝于耳,凡客创始人CEO陈年曾笑称,“躺着也中枪”。
在凡客取消IPO后,吴声离开的各种猜测仍在“江湖”中演绎出各种版本,比较后还是吴声自己出来解释:离开凡客纯属个人职业发展原因,并无外界的种种臆测。凡客运营很健康,我深信它必将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成为实践人民时尚的新文化符号。
随后,猜测声逐渐销声匿迹,但留下了我们对于高管离职的思考。
当一位高管要飞上他人枝头或另立山头的时候,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提供的愿景与高管内心的期盼发生了不匹配。如果是企业提供的愿景超出了高管企及的高度,以至于高管选择知难而退,那对于企业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是企业提供的愿景跟不上高管的能力和雄心,企业不再是“高处”,那么,高管的离开对企业也许不仅意味着警告,甚至也意味着竞争对手的获利。
2011年服装行业比较热闹的高管离职当属运动品牌李宁了。2011年,李宁公司大批高管离职,继CMO方世伟之后,首席运营官郭建新、乐途事业部总经理伍贤勇,政府及对外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小岩、首席产品官徐懋淳纷纷离开。
在2011年结束后,似乎高管的离职潮结束的时候,2012年7月5日,李宁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志勇卸任公司CEO,多年来一直淡出公司具体业务的李宁回归管理公司。
在2011年高管纷纷离职后,外界开始揣测李宁发展遇到问题,接着爆出李宁业绩数据全面下滑,李宁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品牌重塑计划并未得到业界认同等等数据和消息。
追溯到2010年6月30日,李宁在北京高调宣布品牌重组,同时发布了新的品牌标识和品牌口号,将品牌定位直接指向“90后”。当时业内就有声音认为,运动品牌很难从年龄上对其消费群体进行划分。而李宁这一“改变”,的确没有起到公司所期望的结构,反而令其业绩数据全面下滑。
在李宁随后发布的2011年半年报显示,其收入、毛利润以及每股基本盈利等收益指标均较2010年同期出现下降,其中,总收入下滑4.8%,毛利润下降6个百分点,每股基本盈利的下滑幅度甚至高达49.7%。此外,从盈利能力来看,李宁品牌重塑的“答卷”也无法让人满意。
回顾李宁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共有过两次品牌重塑,只是第一次(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比较成功,现在已很少被人提及。第二次就是以“90后李宁”为主题,广告语打出“90后李宁”,这种以年龄段信息作为一个划分标准,在事后被看作是这场品牌重塑运动中的比较大败笔。它不仅伤了老客户的心,又没让真正的年轻人———李宁品牌希望定位的市场群体,从心理上感受到高度契合。
有业内人士认为,李宁品牌的二次改变是品牌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表现,一个有自信的品牌会坚持自己,自信并且开放。李宁品牌传递出来的信息缺少这一点。
接着李宁的经销商们开始发出声音:称比较近两年开始亏损,认为公司与经销商的那种血脉联系淡化,品牌重塑换logo“不是时候”。
面对这一切结果,李宁的行政总裁张志勇承担起了失败的责任,辞去公司CEO的职务,久藏幕后的创始人李宁不得不再度出山,统筹大局。而随着过渡期高管的重新换血,张志勇这位曾带领李宁从10亿销售额壮大至90亿销售额的汗马功臣也就此黯淡谢幕。
退位卸任后,张志勇似乎顷刻消失在了此前的聚光灯下,这位曾被业内评价为李宁比较好的搭档也就此隐身,但关于他的话题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