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清华大学引发争议的“真维斯楼”,近日又在广州出现。华南农业大学一座学生活动中心,挂出了“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的牌子,引发不少人质疑。
企业捐赠,获取冠名权,这事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大学等教育学术机构,不说超过百年,超过半个世纪,应该有吧。我们不妨到中国一些比较老的大学看看,这种用捐赠者命名的建筑,可以说比比皆是。笔者一直想不通的,不是大学该不该接受企业捐赠冠名,而是,对这样由来已久,在国际国内差不多已成为惯例的行为,为何在现如今引发这么多争议?
在笔者看来,企业家或慈善家愿意为大学捐赠,只要按照规章法律办事,其中没有违规、腐败、丑闻等,这事绝对是两厢情愿,多方共赢的好事。我们不仅不应该妄加猜测、质疑,而是应该鼓励、支持。这样的事,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应该有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慈善家,富裕阶层把财富捐赠给高校,学术机构,让中国的教育学术机构成为比较不用为钱发愁的地方。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大方面就是教育学术创新能力。而目前中国的大学,绝大部分都是公办的,是靠全体纳税人养着的,老百姓负担很重,大学也总是经费短缺。很多学术活动,甚至必要的教学活动,都因为经费短缺而无法进行。公办大学普遍缺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力日渐增强,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了,是全世界富豪崛起速度比较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奢侈品市场,豪宅市场,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分量也越来越重。有钱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把这两个不争的事实摆放在一起时,难道不会有种尴尬,有种心痛?中国的富人们为何宁愿把财富用到奢侈品豪宅等方面,而不肯投向维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根基的学术教育呢?
因为缺乏信任,所以选择了质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应该为质疑而质疑,丧失了对一切的信任,而失去肯定支持的力量。高校,不是绝对独立于社会的绝缘体,应该跟社会共享共建;高校,也不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病秧子,一栋楼换了个名字,就丧失了大学精神,丧失了纯洁。君子固穷的老观念,也不应该继续了。对企业冠名的过度解读,不是在爱大学,更是一种病态的精神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