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汇率风险手段之一:原料进口
人民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因此从国外进口原料、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模式更容易提升企业利润。
人民币升值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小出口企业的“心腹大患”,有没有短期制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人民币升值时赢得充足的调整时间呢?请看本期专题
企业通过资金计划、管理授权、审批等方式,结合利率的变化,能够节省下部分费用,再用远期结售汇工具来锁定汇率,缓解资金困局。
三维纺织: 退守加工贸易
九恒星科技: 启动沉淀资金
“现在,我们公司又改回做加工贸易了。”2010年7月14日,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董事长曾祥告诉记者,“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原材料涨价,目前公司尽量避免用国内的原材料。”
曾祥是比较早一批到东莞经营纺织业的香港人,在纺织行业40年,由于在纺织技术领域的权威性及江湖地位,他被业内人尊称为“曾爷”。
近几年,经济大起大落,曾爷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公司策略。
国内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一般出口企业,目前基本不赚钱,就靠出口退税赚取一点利润;二是加工贸易企业,即原料进口,成品出口,企业赚中间的加工费。
曾爷介绍,比较近三年里,他的纺织公司就在这两类出口企业中“变身”了三次。
比较初,公司采用“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棉花、棉纱等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并且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调高到16%。“2008~2009年,公司改为从国内采购原料,拿出口退税。”曾爷说,尽管处于金融危机深谷期,但“当时企业利润有4%~5%”。
不料,时过境迁。2010年国内的棉价让纺织企业既吃惊又困惑。2009年10月份时,棉花的市场价还是12500元/吨,2010年7月上旬棉价一度涨到19500元/吨,涨幅超过50%!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
考虑到国内原料价格高涨,出口退税已远远无法弥补纺织企业的损失,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曾爷不得不让公司改从国外进口原料,于是公司再次退回加工贸易模式。转型为加工贸易企业后,曾爷的纺织公司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然而,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2009年以来,人工、原料等总成本增加了30%。公司没办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转嫁给客户,自己要消化一部分,现在企业的利润不超过4%。”曾爷介绍,“公司出口的产品用美元结算,但我们要换成人民币来发工资,人民币升值仍然间接增加了成本。”
无疑,在人民币升值时,国外原材料市场相对便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开展加工贸易,对企业更有利。然而,加工贸易方式也并非适合所有的出口企业。广州奥美施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莫锦涛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1998年前也是‘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改从国内采购原料。企业变来变去也很麻烦,因为我们公司需要采购的原料较多,进口原料要处理各种关税问题也有诸多不便。”
曾爷也明白,转型成加工贸易企业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他的战略是: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高附加值的面料和服装,接海外订单后,转而做贸易公司,找代工厂生产。目前高端的订单是由珠三角的代工厂来完成,未来,曾爷希望由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来完成代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他的远期目标是企业能比较终走向内销,成功地打造自创的服装品牌。
“企业利润有两个来源:一是增大销售额,二是减低费用。在经济不景气和汇率波动下,企业要在短期内增大出口额比较困难,但是出口企业通过资金管控来降低费用的空间还很大。”九恒星科技董事长解洪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举了中粮集团的例子。2002年之前,中粮集团资金是分散管理的,而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各成员单位各自设立银行账户,也各自申请银行贷款,集团的资金和账户很分散,且相互独立,存款、贷款、财务费用都很高,管理难度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