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跟踪 库存危机正引发行业大洗牌 运动服饰品牌忙自救
admin
2013-07-15 17:39:41 869 阅读
导读:2012上半年,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货总量就达382亿元。消化库

2012上半年,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货总量就达382亿元。消化库存成了当下中国服装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以运动品牌为例,缘何有如此之大的库存?有哪些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小库存?

2013年1月28日,李宁有限公司(下称“李宁公司”)发布股东特别大会通告,计划就公司公开发售本金额不少于18.478亿港元及不多于18.686亿港元可换股证券等事宜进行表决。这也是继2012年1月19日TPG及GIC以7.5亿元可换股债券入股以来李宁公司第二次大额引资。

一个多月前,李宁公司刚刚宣布,董事会已批准了全面实施其变革计划扩展部分的“渠道复兴计划”,该计划预计,公司将以14亿~18亿元“重点支持经销商清理库存、回购、整合销售渠道。”

而众多业内运动品牌上市公司的公告也表明,过去数年依赖店铺扩张导致库存巨大、相对忽视研发投入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国内体育品牌商,正进入行业“洗牌”的关键时刻。

 整合先声

体育用品行业未来3~5年内行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行业发展已然进入这一阶段。

早在2010年3月,随着各公司财报的陆续发布,《中国经营报》曾作出判断,根据品牌溢价能力强弱和营收规模的区划,国内的体育用品公司大致可分为“三个世界”:耐克中国、李宁公司、阿迪达斯中国和安踏公司(2020.HK)居于“第一集团”;中国动向(3818.HK)、特步控股(1368.HK)、361国际(1361.HK)和匹克公司(1968.HK)、鸿星尔克等属于“第二集团”;其他公司则为“第三集团”。(详见2010年3月29日《体育用品公司乱战分水岭,两集团分化趋势已现》)

到了2011年,体育用品行业的市场回调已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行为。各公司发布的2011年财报显示,“晋江系”体育用品公司库存均有25%以上的增幅,众多公司均对2012年的营收增长提出预警;李宁公司和中国动向销售额还分别出现同比-5.8%、-35.7%的下跌。(详见2012年4月30日《体育用品行业寒冬来袭》)

彼时,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乔丹体育”)营销负责人黄涛就认为,体育用品行业未来3~5年内行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行业发展已然进入这一阶段。

黄涛的判断依据是,当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行业排名前三、前五的企业一般会占据整个市场营收额的60%以上。当下中国运动品牌年销售额大约1000亿元,而2011年,耐克中国销售额约120亿元、阿迪达斯中国大约100亿元、李宁和安踏均约为89亿元,4家处于“第一集团”的公司已经占据了行业约40%的份额,考虑到这一阵营较强的品牌溢价能力,未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情况属于大概率事件。

“时尚”掉队

体育品牌的去库存确实很麻烦。一方面,此前大家都是采取期货批发方式,另一方面,因为产品的功能性和材料要求,不可能将供应链周期压缩到25天。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