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什么?作为我国创新创业比较为活跃的区域,中关村已经有众多著名品牌问世。以“品牌与创新”为主题的2011中关村论坛年会品牌培育专场论坛日前在京举行。关于自主品牌的创立、维护与发展,与会嘉宾产生了针锋相对的讨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认为,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不等于中国自主品牌。因为要是把企业的自主品牌等同于中国的自主品牌,一个比较大的毛病是往往会导致企业在品牌培育过程中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偏离企业的发展规律,而这是中国发展自主品牌的大敌。他指出,品牌属于企业,不属于国家,要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来培育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所有者并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品牌的所有权是可以变换的。外国企业可以买中国企业的品牌,中国本土企业也可以买卖外国企业的品牌,这种所有权的流动、变化并不是国籍的变化,而是企业籍的变化。
同时,品牌属于市场,不属于意识形态媒体的鼓噪。品牌属于市场就意味着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选择是决定品牌存亡的关键,培育和发展知名品牌不是靠意识形态的鼓噪,也不是靠政府机构的行政干预更不是靠所谓的评选机构的投票,而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搏杀产生的。在他看来,全球品牌属于全球市场,要在开放与合作中打造全球知名品牌。
而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王永则马上进行了针尖对麦芒的反驳,他认为在WTO时期,市场是无国界的,但是品牌有归属。美国为什么受尊敬?就是因为美国有一大批的品牌,日本、韩国为什么走在中国的前列?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的本国品牌。在他看来,全球一体化都只是外国元首用来忽悠中国政府和中国消费者的鬼话。美国人告诉我们要全球一体化,是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力。
他甚至尖锐地提出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品牌。从政府到消费者,都在自我歧视,自己看不起自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包括印度,哪个国家的元首坐的汽车不是本国汽车?“我们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提出‘品牌让中国更受尊敬’,品牌就是一个核心的战略资源。”
事实上,两人观念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中国人对自主品牌发展的不同态度:前者会认为后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后者则认为前者充满说教和欺骗。在这种观念的对撞中,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在踯躅前行。
相对于二王火药味十足的辩论,汤姆・霍华德则从外国人角度提出更为中肯的意见。他认为,中关村经常和硅谷进行比较,但如果总是和别人相比,自己就无法走在前列。中关村应该尽快跳出总和硅谷进行比较的怪圈,形成自己的地位和品牌效应。他的建议一是中关村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专业化的品牌策略推广其国际形象。他表示,对于外国人来讲,中关村这个名字不是很好记,知名度不是很高。第二,就国际形象和国际认知来讲,中关村应该谈的是政府的支持,而不是政府的管控。第三,中关村应该在国际和国内同行业间加大沟通和联络,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成功的故事讲解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在国际上品牌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