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故事 海信闯关:周厚健谋局智造革命
admin
2012-10-17 15:44:20 1509 阅读
导读:54岁的周厚健,正在做一件看起来很酷、很挑战、也很需要想像的事:让亿万年轻人重新回到电视机前。他已经悟透,谁拥有了用户,谁才能拥...

54岁的周厚健,正在做一件看起来很酷、很挑战、也很需要想像的事:让亿万年轻人重新回到电视机前。他已经悟透,谁拥有了用户,谁才能拥有比较后的能力。

这家已有40余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企业,不希望被无形的机械式管理与僵死、刻板的制造业文化所禁锢,更迫切地希望,怀揣一颗“技术立企”的强烈制造业之心,亦能孵化出那种“破坏性的、颠覆性的创新”。

或许有一天,海信终将脱下制造业的白大褂,穿上互联网的T恤衫。

老兵新传 海信变酷

眼前就是“智能化”的美丽新天地,海信这样的老牌家电企业身在其中,仿佛比较熟悉的陌生人。谁先入主,谁就掌握游戏新规则。

当年想像的三屏同传,现在海信都已经做到了。对于智能化,周厚健说,这是“我盼了一辈子的产品,是一场革命”。

牛仔裤、黑T恤,素来以务实、稳健著称的周厚健,如果这副行头出现在长枪短炮面前,将会是怎样的场面?

一定很有噱头!海信内部确实也为周做了这样一个“包装”方案,计划在今年5月中旬海信集团“全面智能化”战略的大型发布会上亮相。但是,坚持“不做秀”的山东大汉比较终让精心设计这一幕的员工“失望”了。发布会开始前一刻,他一如既往地穿着稳重甚至有些略显保守的西装走上演讲台。

一个月后,在位于青岛市中心海信大厦23层的董事长办公室里,记者重提这个细节,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淡淡一笑,反问道:“乔布斯不是做人的惟一模式,对吧?穿T恤的有做成事的,穿衬衫的也有做成事的,对吧?” 周厚健拒绝以做秀的方式穿T恤亮相,但他正试图将更多喜欢穿T恤工作,受松散、放权的企业管理文化影响,崇尚开放性、灵活性的IT业、互联网业精英,引进已有40余年历史的中国老牌制造企业。

在海信工作已经29年的周厚健,正在做一件看起来很酷、很挑战、也很需要想像的事:让亿万年轻人重新回到电视机前。

无路可退 义无反顾的押注

周厚健比任何人都深知改变之于海信的迫切。海信内部曾做过一个调研,结果让很多海信高层都很吃惊: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看电视的人越来越老,看电视的人越来越挑。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在大学里面“看电视”已经是一件很不时尚、特没面子的事。问题的关键出在电视本身,被动看电视已经不能满足,特别是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这个调研结果,对于以电视业务起家、主营业务电视占到集团总营收近1/3、连续八年把持中国彩电市场头把交椅的海信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周厚健很明确地说,结构调整对企业而言是“饭”,但更是“命”。“饭”决定了你的生存质量,“命”就是决定着企业的生存。

从大学一毕业就加入海信,作为一名“老兵”,周厚健对转型并不陌生。

当下海信向全面智能化跃进,紧迫感丝毫不亚于2004年前后中国彩电业从传统CRT(模拟)到平板电视跃升时,海信破釜沉舟式选择“弃CRT、投平板”。

彼时,是TCL坐上“彩电大王”头把交椅第四个年头。包括TCL在内的不少中国彩电企业,都相信CRT电视在中国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所以,2004年TCL远征欧洲,大手笔收购掌握CRT核心技术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

而在全国电视市场排名第五的海信,则做了完全不同的选择。是年6月,周厚健正式对外预言,平板电视摩尔时代即将到来,并发布了海信Anyview全球平板战略。是年10月,海信平板电视跃居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占有率首位。

但是,那时的“冠军”对于整个大市场都还是CRT天下的中国彩电业来说,就好像一颗石子投进大海。

海信甚至有些孤注一掷的选择,果真没有风险吗?海信集团主管电视业务的副总裁刘洪新对记者回忆说,当海信率先把城市市场的CRT撤掉时,内部曾有过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对海信电视的市场份额、市场规模有影响。

事后证明了周厚健和海信的眼光。到今年,海信已经连续八年把持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第一,而现在中国的彩电市场已经几乎都是平板的天下。

“你说冒风险了吗?海信当时全力以赴上平板电视时,平板占到整体电视市场的比例很低,只有4%。有风险吗?是,你投入了很大就有风险。”但是,周厚健认为平板化是必然的,就像他现在认定智能化是必然的方向一样。

看准方向,就必须迅速出击,因为机会稍纵即逝。

周厚健很清晰地记得,在2004年他提出平板电视必须做时,业内都觉得他有些危言耸听,甚至2007年12月份时,还有不止一家企业提出来要“保CRT”。

“但回头看看,如果当时不进去的话,还能有活的企业吗?哪个企业不停CRT,哪个企业肯定死掉。就跟我今天讲的智能化这个事情是一样的。”

周厚健的语气不容置疑。“这个方向一定是正确的,不进去肯定是死,进去可能也死掉,可能也很困难,可能也很困惑,但是不进去肯定是死掉的!”

胜算几何 反转的底气

智能化是什么?

周厚健会很形象地告诉你: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可以看到你想看的电视,不仅能看,还能玩。不仅是人和电视之间充分的互动,甚至是电脑、手机、Pad和电视等不同终端之间互联互通,内容共享。他觉得,那时的电视已经不能再用“电视”甚至是“智能电视”来统称,他更愿意叫它们“智能玩意”。

这样的场景,是周厚健曾经在脑海中构想过无数次的,“我盼了一辈子的产品,是一场革命”。

鲜为人知的是,六年前甚至更早时候,周厚健已经有了一幅海信“智能化”的雏形图。

2005年,海信推出“数字家庭系统D-Net Home”。海信集团曾经分管过技术研发的副总裁郭庆存说,这套系统的“魅力”就在于,将解决家庭里面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的互联互通。

对这个还是“襁褓”中的新事物,周厚健寄予了很多,他甚至亲自为这个“孩子”取名。“当时他跟我讲,D一定要大写。”郭庆存回忆说。有更大谋划的海信还为“数字家庭系统”制定了标准。

虽然在当时互联互通的技术趋势已经清晰可见,但是技术受制的因素也很多。尤其是面对CRT向平板过渡这一更为迫切的产业升级换代时,海信在执行层面比较终选择了向后者倾斜。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相当模糊的技术构想,都已逐一清晰可见。“‘数字家庭’的那些功能,在我们的智能电视实现了,当年想像的三屏同传现在也都做到了。”郭庆存有些感慨地说。www.chiNapp.com 品牌网

眼前就是“智能化”的美丽新天地,前景广袤,像海信这样的中国家电企业既兴奋又忐忑,既熟悉又陌生。

“传统制造产业里,电视机从商场售出去,就等于产业链的终端,我们的服务结束。现在则不同了,电视机卖出去只是海信电视增值服务的开始,而且这个服务相当可怕,是永续的、停不下来的。”作为周厚健推进海信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急先锋、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说。

只是,迈向智能化的道路,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更有甚者,这很很可能就是用中国家电企业的短板与对手较量的游戏。周厚健们都难以准确描述,智能化的征途上,谁是自己比较大的对手。

“比我们强大的,比如谷歌、苹果,还有微软、惠普,还有一些IT行业的其他知名企业,他们在智能化运营后台上的确有优势,技术积累都要更厚实。还有我们临近的两家韩国企业,三星和LG。”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坦率地说。

值得庆幸的是,智能化对海信来说,并不全然陌生。过去十年中,海信在光通信、多媒体、移动通讯、信息等领域基于3C融合方向上的投入,甚至包括一些交了不少学费的项目,“打了水漂”的投资,走过的一些弯路,现在来看都是有价值的。郭庆存说,海信能否取胜,关键取决于此前十年的积累能否用好,并且坚持下去。

“智能化”一役,海信胜算几何?周厚健很肯定地说,方向一定没有看错,能不能做好,那是海信操作能力的问题。

从“土”到“洋” 老牌制造企业的蜕变

大幕开启,明星已经登台。天才的乔布斯,经他起死回生、带有离经叛道意味的“苹果”,翘首以待的拥趸,这是一场时尚、酷、炫的盛宴。

相形之下,包括海信在内的中国家电企业则多少有些“落伍”。

“实事求是地讲,海信的品牌影响力,特别是在领导市场潮流方面,跟苹果差距很大。多少年了,制造业的文化决定了海信就是务实、稳健。”王志浩反省说,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特别是新经济下,当企业面对的主力消费群是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时,企业文化中的时尚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54岁,超过一半的生命都致力于营造“质量至上”企业文化的周厚健,已经被制造业的特质所深深浸染。如何让海信更炫、更酷?他确实没有办法。

但是,他不想被动认输,更不愿海信就此“变老”,“我知道这是问题,我也担心被思想保守的人扼杀掉”。更让这位制造业老兵有深深隐忧的是,无形的机械式管理模式会否禁锢死创新热情。

“怎么能把制造业的刻板、僵死扬弃掉,这是我们的认识问题。”一旦周厚健意识到这是企业发展的思维障碍,他会主动地请人来改变。

加拿大籍华裔科学家黄卫平博士就是周请来的布道创新的“传教士”。周厚健与他是大学同学。两人再度发生交集是在2000年前后,那时,黄卫平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名声已经很大。2002年经由他与周厚健和海信在光通信领域的商业合作,黄卫平博士成为海信的一员,两人有了更多思想碰撞。

“后来,我们的合作就不仅仅限于光通信了,包括创新思想的解放,包括其他产业方面的一些思路打开,所涉及的范围就越来越宽,越来越广。”言语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周厚健对这位同学兼战友的信赖和寄托。

到2010年时,周厚健很恳切地请黄帮助海信搭建一个激发创新活力、鼓励软创新的平台或者组织架构。这就有了“海信创新俱乐部”的诞生。

这些新鲜的变化,是周厚健迫切希望的。他期待已经被制造业文化、管理模式深深浸染的海信,也能孵化出那种“破坏性的、颠覆性的创新”。

周厚健的办公室,面朝大海,远处是水天一色,常常能看到扬帆出海的船只。工作累了的时候,他喜欢凭窗远眺。这样的场景颇有些意味深长。海信上下常讲一句话,海信的未来在海外。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