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故事 王老吉的前世今生
admin
2012-11-14 17:41:11 5104 阅读
导读:大多数局外人在未研究此案前,对王老吉的官司肯定会觉得一头雾水。我们喝的那个红色小罐有那么多故事吗?是的。有两点会使刚接触此案的...

大多数局外人在未研究此案前,对王老吉的官司肯定会觉得一头雾水。我们喝的那个红色小罐有那么多故事吗?是的。有两点会使刚接触此案的人非常吃惊:一个是王老吉的品牌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180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我们震惊;另一个是目前涉及王老吉品牌之争的有四家企业实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复杂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案子从表面看是国有企业“战胜”了民营企业,国有资产有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加多宝公司已将改头换面的凉茶产品推向了市场,似乎在“侵蚀”国有资产的利益。可这些表面现象难掩真相,各种网络媒体做出的调查数据表明,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63%的网民表示要喝加多宝凉茶,9%的网民喝广药王老吉;56%的网民支持加多宝,24%的网民支持广药。表面的“道理”与现实的“道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几乎无悬念的法律“判决”与广大民众对此事的“裁判”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不先搞清一些历史事实。www.chiNapp.com 品牌网

王老吉凉茶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在广东鹤山有位农民叫王泽邦,小名叫王阿吉。王泽邦本以务农为生,当时地方瘟疫流行,他偕同妻儿上山避疫,途中巧遇一道士传授药方,王泽邦依照药方煮茶,治好了当地百姓的病。清文宗咸丰二年(1851年),王泽邦被册封为太医令,翌年在广州市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王老吉凉茶铺”,专营水碗凉茶,从此,王老吉凉茶开始在广州一带流行。王泽邦老先生于1883年辞世,他的三个儿子继续经营这份产业,凉茶不仅畅销两广,还延伸到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北京、哈尔滨。后来王家一个分支(王家第三代传人)在香港开了分店,又在澳门开分店,并将王老吉“杭线葫芦”的商标注册成为第一个华商商标。1938年,广州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攻占,王老吉凉茶货栈全部焚毁。“二次大战”结束后,王老吉在广州市海珠中路恢复生产。

1949年解放后,王老吉凉茶维持了多年,1956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将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比较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老吉”一名,被认为是为资本家树碑立传,于是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而“王老吉凉茶”也改名为“广东凉茶”。1982年,中药九厂改名“广州羊城药厂”。

1992年转制成为以国家股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改名“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羊城药业的母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在1997年重组资产,成立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至此,王老吉凉茶基本就划归在两个实体里,羊城药业主导王老吉在大陆的品牌,香港王老吉主导着王老吉在港澳及海外的品牌。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此时两家经营王老吉产品的营业额都是很小的,如果没有后面故事的发生,也许两家产品就相安无事地在低水平规模上运作下去了。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就是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陈鸿道,原是大陆东莞人,后跑到香港发迹。1995年,陈鸿道从香港王老吉那得到了秘方,开始生产王老吉凉茶,后来卖得不错,开始琢磨在大陆发展业务。1997年在大陆成立了加多宝公司,在东莞开了第一家工厂,又从广药集团处获取了王老吉大陆品牌使用权。

从这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出,陈鸿道是以很低的成本获取了王老吉秘方以及在大陆的品牌使用权。也说明当时王老吉品牌的认知度很低,用广药集团某领导的话说,把一个“用不上的资源”交给别人去运作。可是这个“用不上的资源”到了加多宝手里就成了宝贝,他们开始大规模市场运作,利用奥运会、亚运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机会,生生把一个无人问津的品牌做成了妇孺皆知的品牌,“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成了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广告语。加多宝的销售业绩从一个多亿,做到了2009年的150个亿。而同时期广药集团的绿盒王老吉只做了6个多亿。巨大的利益差距使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广药集团认为当初给加多宝的授权费定低了,300多万的费用比起100多亿的收益是使“国有资产流失了”。再加上原广药集团副董事长受贿于鸿道集团的案子,他们更认为,后面的追加授权协议应该无效。就这样,打了几年的官司,比较终得到了本文开头那个结果,广药集团将王老吉的大陆品牌使用权全部收回,加多宝将不能再生产大家熟悉的红罐王老吉。也许加多宝和鸿道集团早就意识到王老吉的大陆商标不是那么可靠,也早就开始“暗渡陈仓”了。

他们开始刻意淡化王老吉的品牌,开始打加多宝品牌,在产品线上也开始其他种类产品的布局,宣传口号变成了“怕上火就喝正宗凉茶”。显然,加多宝要重塑品牌,创立自己的形象与产品了。此事爆发后,业界舆论一片大哗,主要都集中在谁是谁非、以及支持谁反对谁的问题上。笔者认为,这些争论还是比较表面化、简单化了。我们还是应该在几个关键问题上深入探讨一下,可能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更积极的作用。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