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四川省食药监局发布食品安全大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24693批次,核查处置不合格产品和问题产品1300余件。
在被曝光的不合格产品中,四川省食药监系统随即进行大数据分析,对研判中发现的食用油、酒类、饮料等5大较高风险食品专题开展了精准整治。同时,对风险较高的中药饮片和注射剂类药品也进行了抽检评估,将一大批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精准监管
风险研判纳入“一把手”工程
“食用油中含有塑化剂,按理说不应该啊!”去年底,乐山市食药监局在一次风险抽检中,检出一批次菜籽油含有塑化剂,这让监管人员大为不解。“塑化剂不会自动产生,且食用油生产过程不易接触到塑料制品,而通过对该食用油的历史抽检数据分析,我们怀疑这批食用油有可能混入了重复使用多次的老油或地沟油。”通过抽检监测和数据分析,乐山市食药监局迅即对该食用油生产单位实施精准监管,并循着这一线索在全市开展了一次食用油专项检查。
抽检监测,是2014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食药监管部门新增的一项职能。为充分发挥抽检监测“治末病”作用,省食药监局将风险研判纳入全系统“一把手”工程,并分别出台了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前移放在风险研判、预警分析、提早预防上,推动监管从“事后灭火”向“事前防范”转变。
找风险点
结合大数据分析开展专项整治
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并非凭感觉随机而定,而是通过风险研判科学“算”出来的。
2015年,经过抽检监测“大数据”分析,省食药监局得出结论:保健食品风险较高,要求迅速对减肥、辅助降血糖血脂、缓解体力疲劳等类别保健食品开展全面专项检查,针对非法添加等问题出台更严格的制度。对此,省食药监局加大保健食品日常监管力度,为各市(州)食药监局添置保健食品快速检测仪器,召开全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集体约谈会并开展专项整治和GMP飞行检查,抽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0家,对存在问题较严重的绵阳 (微博)华神科技公司做出了责令停产整顿的处罚。
2015年,我省对注射剂类药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研判评估,共发现26项风险信息,并提出了强化对注射剂类高风险药品监管的14条建议。如针对“常年不生产的注射剂,仅再注册时按要求生产1批”这一风险点,提出建议“对批准文号进行梳理,对临床不良反应大、疗效不确切、质量不稳定而长期不生产上市的品种不予再注册。”
2015年,我省针对抽检监测发现的高风险问题,开展了白酒、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银杏叶提取物、蜜饯类产品等专项检查,并对抽检及查处信息及时公开。省食药监局共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12期、10917个批次,不合格540批次,发布药品抽检信息2期,并对公布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风险交流,引导公众科学理性消费。针对大米、泡菜、野生菌、桶装水、调味面制品滥用脱氢乙酸、夏季卤菜消费、保健食品安全消费等向社会发布风险提示15期。
五管齐下
建食品风险监测预警统一平台
以抽检监测为参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和建章立制已成我省监管新常态。“我们花大力气获得的检验数据,不仅仅是为了处罚几个违法企业、产品,更不能用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抓住抽检监测这个“牛鼻子”,盘活海量的检验数据,引入大数据精细化管理,支撑促进监管精细化、精准化,完善检查、抽检、查案、宣传、督查“五管齐下”监管模式。
为推进抽检监测制度化,我省科学制定食品药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确立以大中型企业生产且全国流通的社会关注度高、风险程度高、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药品为抽检重点,并出台了《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和《四川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要求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动,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监督检查、检验检测、舆情监测、投诉举报、案件查办等途径获取的风险信息为基础,通过召开会议进行交流、分析、研究的形式,评价安全风险,分析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预警、控制和纠正措施。
针对抽检监测中发现的高风险点,我省制定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农村群体聚餐食品安全三个管理办法,有效降低了高风险部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底线。今年,我省将针对白酒、泡菜、茶叶、竹笋、川明参等川产特色食品为重点品种,以网络销售食品和小餐饮等开展集中整治,并将配合立法部门出台小餐饮、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办法。
此外,我省正积极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食品药品风险监测体系,健全部门间风险监测会商机制,加快推进全省风险监测数据平台和风险预警平台建设,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隐患预判,逐步实现全省食品药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共享机制,让风险抽检“大数据”对风险因子“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