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临期食品大家都不陌生,超市里经常会有一些临期食品降价或捆绑售卖。面对这些降价的临期食品,一些老年人自认为占了便宜,冲动消费。但是,这些食品有没有安全保障?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打折的临期食品打动老人心
家在建业大宏城市花园的李大爷刚从超市回来,三轮车内装了不少他从超市购买的食品。刚进小区,李大爷就遇到了邻居陈师傅,忙对陈师傅说:“超市的牛奶真便宜,我买了两箱。一箱自己喝,一箱送人。”记者注意到,李大爷购买的某品牌的牛奶保质期只剩15天。陈师傅对李大爷说这是临期牛奶,李大爷说:“反正便宜,牛奶又不过期,管他是临期还是不临期呢。”
记者在某超市发现这里设立了“清货商品销售专区”,上方悬挂了标有“清货特卖”的指示牌,但并没有标明特卖原因。记者发现,其中大部分商品都已临近保质期。
超市促销员告诉记者,这个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打折商品,但不全是临期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条码上都覆盖了新的商品条码。比如,一种名为“棠记食典青豌豆味饼干”的零食原价为19元,而新覆盖的商品条码上显示的现价为8.11元;一款西班牙进口酸奶原价为20多元,而新定价为12.6元。
临期食品可放心食用
临期食品是指临近保质期但还没有过期的食品。只要是在保质期之内的食品,质量就有保障。
记者在网上查询得知,在国外,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是商家的通常做法。比如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都有相当完善的食品救济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比较基本的食品保障。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的食品还有比较佳口味时期、比较佳食用期或比较佳赏味期的说法,过了比较佳食用期但还不到保质期的食品会被打折出售。总的目的就是要让食品发挥比较大的社会效益。
在我国,商家一般会定期清点食品,把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找出来,通过降价或捆绑促销的手段放在货架前排来售卖。这种销售方式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也避免了不良厂家把临期食品翻新后重新销售。
总的来说,临期食品是安全的,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节省了购买成本。
看清保质期 理性购买临期食品
有些人看到临期食品的价格非常便宜,就会大批量购买。殊不知,当你购买的食品因为吃不完而超过保质期,就变成一种浪费。特别是鲜奶之类的食品,保质期只有几天,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楚保质期,在保质期内将食品食用完毕。
如果打算马上食用,选择购买临期食品非常划算。另外,购买时尽量选择小包装的临期食品,打开以后尽快吃完。吃不完的食品也要密封保存,以免吃到变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