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完这个月,准备再找新的工厂!”7月27日傍晚,在长安镇德政中路的勇荣橡胶厂外,下班的阿荣(化名)有些伤感地说。阿荣所在的勇荣橡胶厂是一家富有历史的典型工厂,隶属于曾经的制鞋巨擘——香港港台集团。不过,金融危机后,港台集团在东莞、深圳的5家工厂陆续撤离,勇荣橡胶厂是其在内地的比较后一家。
引发阿荣惆怅的是一则公司通告。7月初,勇荣厂张贴出一份结业解散通告,“勇荣橡胶厂将于2012年7月31日正式结业解散。”通告的落款是港台集团总裁李志强。
不过,港台集团已被收购并于今年4月份更名为安域亚洲。安域亚洲7月4日又发表补充声明称,结业解散乃是一个初步的决定。
阿荣说,尽管工厂比较后确定仍继续生产,但工人仍须在7月31日结业,重新与安域亚洲签订合同。这意味着曾经风光一时的港台集团成为历史,勇荣橡胶厂已低调更换了老板。
“诡异”的解散通告
阿荣清晰地记得,勇荣厂成立于1990年底,近年来主要为Merrell迈乐、Timberland品牌的鞋生产鞋底。“我还知道,勇荣厂属于大型制鞋企业港台集团旗下。” 阿荣在勇荣厂工作了6年,对工厂的历史相当熟悉。
不过,7月初贴出来的一份通告让他有些措手不及。通告原文显示,“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向全体员工宣布:勇荣橡胶厂将于2012年7月31日正式结业解散。”
通告并称,“勇荣是港台集团坚守到比较后的一个工厂,公司比较高领导李总裁(李志强)向多年在我厂兢兢业业工作的广大干部和员工致以万分的感谢,并郑重承诺所有干部和员工都将会依法获得足额的经济补偿金,在离职前结清所有的薪资!在勇荣比较后工作的一个月里,请全体干部和员工紧守岗位,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秩序。”通告下方,是勇荣厂负责人黄焕东及李志强的亲笔签名。见到通告后,阿荣知道可能离开工厂的日子不远了。
但事情又发生了小小的波澜。7月4日,一份发自安域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域亚洲)董事会的函件称,7月3日才从李志强处获悉了勇荣厂上述结业解散的消息,但是,“2012年7月31日结业解散乃是一个初步的决定,必须得到其比较终控股公司的同意方可作实。”该份函件的落款人,为安域亚洲董事叶侑瓒。
这两份通告似乎有些矛盾。勇荣厂中型成品部的一位中层干部向本报记者解释称,李志强是港台集团以前的负责人,后来港台集团被收购,并更名为安域亚洲。但此前的人事关系和收购的人事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东莞工厂低调易主
不过,这位中型成品部中层干部表示,勇荣厂暂时不会关闭,但勇荣厂的老板已不是原来的港台集团总裁李志强,而是新的安域亚洲。因而,此前勇荣厂的工人仍必须在7月31日重新与安域亚洲签订合同,否则就视为离职。“港台集团是今年被安域亚洲收购了才更名的。李志强是以前的老板,早就退出了,董事会委托他管理。”勇荣厂负责人黄焕东也如是表示。
阿荣说,勇荣厂的老板变了,这意味着曾经很风光的鞋业代工厂港台集团彻底撤离了内地。
港台集团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风头比较盛的时候,港台集团拥有员工25000人,营业额20多亿港元,年产名牌运动鞋超过2500万双。港台集团一度在内地拥有6家工厂,深圳、东莞各有3家。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订单的减少及综合成本的上升,港台集团先后关闭了其在内地的工厂,只剩下了位于长安的勇荣厂。对此,勇荣厂在其解散通告中称,“因生产成本近年持续上升,而客户在产品价格上却不能相应上调,导致我厂今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在可见的将来,恶劣的经营环境将无法改善。”
起步期
1982年开始,港台集团创始人、“鞋王博士”香港商人邓剑群正式在内地开设制鞋加工厂。
1987年,邓剑群与台商合资在内地设立工厂,主要生产运动鞋。
1990年,邓剑群在深圳龙岗区筹建了“港台鞋城”。
1992年,港台集团在港交所上市成功。
辉煌期
2007年之前,港台集团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产业版图一再扩张。发展高峰期,港台集团在内地共设立了6家工厂,深圳和东莞各有3家。港台集团拥有员工25000人,营业额超过20亿港元,年产名牌运动鞋超过2500万双。
1995年,港台集团经营出口到各国的鞋类产品,比较高纪录超过6000万双之多。除了名牌Reebok,LA Gear,Avia,Adidas,还有中低档非运动鞋。
2007年,港台集团营业额为1.0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较上财政年度增长36%至760万美元。在2007财年,港台制鞋的产能占到港台集团的一半左右。
没落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港台集团外贸订单大幅下滑,开始大幅裁员,员工锐减数千人。同年,港台集团决定将深圳生产基地的产能迁到东莞。2008财年,港台集团亏损了410万美元。
2009年,港台集团宣布不再为占该集团营业额60%的主要客户生产原设备制造鞋类产品。港台集团比较终决定,加快重组的步伐并暂停集团于深圳的所有生产业务及东莞两厂之生产业务。港台集团在内地的工厂,仅剩下勇荣橡胶厂一家。
2010年,港台集团的努力并未收到成效。截至2011年3月的财年,港台集团的营业额为2909.9万美元,按年增长60.9%;但录得纯利79.7万美元,倒退了65.3%。
2012年4月,被收购了的港台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改名为安域亚洲。
2012年7月31日,港台集团在内地的比较后一家工厂勇荣橡胶厂结业解散,工人须与安域亚洲重新签订合同。
鞋业巨头的陨落轨迹
一个企业的设立、合并、破产,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但曾经代表着代工辉煌的港台集团成为历史,却引发了业界的几多唏嘘。分析港台集团的来去轨迹和细节,或许能够带给业界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辉煌时期
港台集团的创始人为香港商人邓剑群,他被誉为“鞋王博士”。作为曾经知名的体育品牌代工企业,在发展鼎盛期,员工超过了2万人。
从1982年开始,邓剑群正式在内地开设制鞋加工厂,并于1987年与台商合资在内地设立工厂,主要生产运动鞋。1990年,邓剑群在深圳龙岗区筹建了“港台鞋城”。此后,港台集团筹备上市,并于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成功,邓剑群担任集团主席。
本报记者从此前港台集团披露的消息了解到,在发展高峰期,港台集团拥有员工25000人,营业额超过20亿港元,年产名牌运动鞋超过2500万双,成绩骄人。
据了解,港台集团经营出口到各国的鞋类产品,比较高纪录(1995年)超过6000万双之多。除了名牌Reebok,LA Gear,Avia,Adidas,还有中低档非运动鞋,邓剑群“鞋王”的美誉便不胫而走。
辉煌时期,港台集团在内地共设立了6家工厂,深圳和东莞各有3家。其中,东莞的3家工厂分别名为塘厦宏业制鞋有限公司、宏发鞋材有限公司、勇荣橡胶厂。
在2007年之前,港台集团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产业版图一再扩张。根据其年报显示,2007年,港台集团营业额为1.0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较上财政年度增长36%至760万美元,集团也对这个成绩表示满意。
没落轨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港台集团也遭遇了严重的冲击,业绩开始逐步下滑。当年,除了外贸订单大幅下滑外,港台集团员工也开始大幅裁员,数量锐减数千人。
同样在2008年,受深圳修建地铁的影响,港台集团决定将深圳生产基地的产能迁到东莞。此前,位于深圳的港台制鞋一直是港台集团在内地的大本营。在2007财年,港台制鞋的产能占到港台集团的一半左右,但在2008财年,港台集团亏损了410万美元。
2009年,港台集团业绩同样不容乐观。人力成本上涨及人民币升值,而港台集团并未与国外客户达成一致的议价协议,港台集团宣布,不再为占该集团营业额60%的主要客户生产原设备制造鞋类产品。港台集团由此与20多年的老客户Reebok停止了合作关系。www.chiNapp.com 品牌网
港台集团比较终决定,“由于本集团来年之营业额将因比较大客户订单减少而大幅下跌,本集团董事决定加快重组的步伐并暂停集团于深圳的所有生产业务及东莞两厂之生产业务。”
在先后关闭了旗下的5家工厂后,港台集团在内地的工厂,仅剩下勇荣橡胶厂一家。如今,从这次的结业风波可以看出,这家企业也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况中。
告别东莞
在陆续关闭了内地5家工厂后,港台集团希望借此摆脱困境。在2010年年报中,港台集团描述称,“港台要突破这个困局,要么就将产业基地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如印度或孟加拉等,要么就要重新整合,脱离‘出口加工厂’之角色,全面提升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之地位。”
在外部经济环境日益趋恶化的形势下,港台集团的努力并未收到成效。截至2011年3月的财年,港台集团的营业额为2909.9万美元,按年增长60.9%;但录得纯利79.7万美元,倒退了65.3%。
东莞一位鞋企老板分析认为,港台集团的逐步衰落,在鞋行业中具有样本意义。金融危机以后,从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刺激,以及自身转型升级的不成功,导致了如今的结果。
今年4月,港台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改名为安域亚洲。安域亚洲在借壳港台集团后,主营业务正在发生改变。本月初,安域亚洲发出公告称,正与独立第三方就可能收购一家位于印尼的物流公司大部分股权进行协商。
王先生在勇荣橡胶厂工作了5年,虽然安域亚洲决定继续将勇荣厂经营下去,并在7月31日重新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但王先生还是决定要离开。按照协议,他将以5年的工龄获得5个月的补偿,“我准备回老家了,在家里继续打工。”王先生说。
与王先生有相同打算的还有近百名工人,他们也将准备离开,虽然高层对该厂的下一步打算他们并不知晓,但他们知道,港台集团在东莞,已经成为了历史。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