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创业励志经典故事里,小编来讲述常州丽华快餐董事长蒋建平的励志创业故事。蒋建平曾被被提名为建国60年餐饮60大人物之一,是第二届常州市“感动常州”十大新闻人物。他从卖盒饭起家,到2007年,就拥有了10 亿元资产。可是谁能想到,创业前的蒋建平,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这不是开玩笑,现实里总有很多励志故事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一起来看看蒋建平的励志创业故事。
小时候,蒋建平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走出校门, 蒋建平在粮管所当保管员。下岗后,接连两个月都没能找到工作,家里连买米的钱都是向父亲借来的。一天,饥肠辘辘的他,在一辆三轮车上花2 毛钱买了盒米饭充饥。
1993年,当时还在粮管所当保管员的蒋建平,从摊主的口中得知:卖盒饭很赚钱。他决定卖盒饭。 下海创业,办一个快餐公司。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还想创业,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但人就是这样,越是贫穷,越能激发内心的正能量。一个贫穷的人,很容易在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发现机会,别无选择地干起别人眼中最卑微的工作,别人认为不值得一提的收入,让他感到无比兴奋;这种兴奋就是成就伟业的强大动力。
说干就干!蒋建平借了一辆三轮车开始卖盒饭。第一天,他和妻子忙碌了大半天,挣了110 元。蒋建平看到了希望,整天骑着三轮车 卖盒饭。由于他借来的三轮车没有执照,经常被城管没收,他只得既交罚款,又说好话。 他承包了常州市一家老年公寓的食堂,借着这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场地,一边为老年供餐,一边试着做起了电话订餐的外卖业务。没人知道他的快餐店,他就散发小广告。就这样,他的盒饭事业开始快速发展。
1997年,蒋建平带着5万块钱和几个老部下,决定进军北京市场。这时,蒋建平在商业模式上做了一个创新:无店铺的商业模式。当时北京的快餐市场已近饱和,竞争激烈,而北京的门店租金很高、交通状况很复杂,根本不是丽华原来的发展模式可以承受的。假如依循常规,租门面,招员工,买送餐车,拉开架式从头做起,成本将非常高。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科院电子所食堂走入了蒋建平的视线。由于体制的原因,这个食堂一直经营不善,中科院的领导们能解决很高深的学术问题,却解决不好职工的吃饭问题。“能不能让我们来承包这个食堂?”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了好几天,因为承包下来意味着他在北京的店可以开张了,他也不用为开店的资金发愁了。他主动找到中科院的领导,谈了很多次,终于把协议签了下来:丽华把电子所食堂承包下来,一方面解决电子所职工的吃饭问题,一方面作为丽华快餐的生产车间。
店开了,但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怎么送餐又是一个大问题。买车还是一个资金的问题,只能绕着走。蒋建平发现北京有很多小面包车,干脆连人带车一起租过来吧。这一招和租食堂一样有效、实用、帮助蒋建平度过了刚来北京的难关。
第一家店在北京开业并获得成功之后,蒋建平信心大增,把这种低成本扩张模式迅速在北京复制。丽华在北京共开设了22家分店,这些分店有都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闲置下来的食堂改造而来,为丽华的发展找到了大量廉价资源。
到2004年丽华快餐在北京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都获得成功之后,把目光投向了珠三角地区。仅仅两年时间,丽华快餐在珠三角的日销售份数过万。2007年,蒋建平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0亿元。
对于80后一代的创业者,我们应该从这个经典的励志创业故事里得到一些启示。蒋建平为什么能开创事业? 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他难道有什么成功创业的秘诀? 其实秘诀就是: 当你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硬着头皮去尝试那些在别人看来不是办法的办法。以上就是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蒋建平发家史,看完之后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又有了梦想。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品牌名人故事,那就持续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