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omputerworld网站报道,这个十年中Windows最大的变化之一,可能是这个平台支持ARM架构处理器。如果执行得当,由微软和高通合作进行的这一项目将非常吸引人,如果执行不当,它可能沦为又一个Windows RT。有趣的是,iPad Pro可能成为微软-高通合作项目产物的主要竞争对手。
微软-高通合作项目的硬件要到2018年才会面世,因此我们有足够时间讨论Windows-骁龙平台的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Windows RT
Windows RT是微软支持ARM架构处理器的第一次努力,其目标是与iPad竞争,当时iPad似乎要干掉笔记本。因此,从一开始,Windows RT就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
Windows RT在许多方面都重蹈了微软在Zune上的覆辙,事实上,考虑到iPad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号的iPod Touch,因此,这是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场景。
这两次,微软需要执行的策略,是它创造并用来成功地对付苹果Mac的策略拥抱、扩展、消灭。但在这两次,它都没有能成功地执行这一策略。在拥抱阶段,Zune的处境好于RT,因为它也主要用来播放音乐。RT没有提供相当大数量的iPad应用和功能,因此,它失败了。
iPad Pro
Computerworld表示。但微软显然是有机会的,因为相当大部分的早期iPad用户希望把平板电脑用作笔记本,绝大多数类似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功能更像笔记本的iPad类设备肯定符合用户需求。在与这些用户沟通中,发现他们需要的是重量轻、电池续航时间长(与手机相似的电池续航时间),性能堪与笔记本媲美的设备。
Windows RT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但苹果开发出了iPad Pro在一定程度上,它像Windows RT一样错失了这一机遇。因为用户并没有说他们需要的是一款尺寸更大的iPad,他们需要的是外形类似iPad、更接近真正笔记本的设备。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是像iPad Pro那样的Mac计算机,但苹果不愿意提供这样的产品,它目前的策略似乎是最终把Mac迁移到iOS上。这可能破坏其Mac客户群,相当多一部分Mac客户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照片和视频编辑工作,对性能的要求高于iOS或ARM能支持的水平。
很显然的是,苹果和微软都误读了这一机遇,错误地用与手机相似的处理能力,满足人们对类笔记本产品的需求。
Windows-骁龙
因此,微软和高通将再次尝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澄清的是:它们合作的产品不会是笔记本杀手。但是,它可能成为iPad Pro杀手如果苹果不对其产品进行调整。
这意味着Windows-骁龙产品必须支持完整的Windows。它必须有可媲美手机的电池续航时间,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设计,这意味着它必须是迷人的。例如,iPad就是面向未来的设计的设备。
考虑到其面向的市场,Windows-骁龙产品价格可能与iPad Pro相当或低于后者。令人欣慰的是,鉴于iPhone尺寸的增长,它无须“拥抱”iPad/iPhone应用因为目前用户在他们的手机上运行这些应用。
Windows-骁龙产品并非是一款iPad或笔记本,而是一款面向更看重便携性而非性能的用户的混合式产品,使它倾向于任何一端将会是有问题的。它需要成为一款不同于现有产品的产品,使人们意识到其优势而非劣势像RT和Zune那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苹果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发布iPad时展示了这一点。iPad本应是一款瘸腿的Windows平板电脑或一款大号iPod,但它成为一款与众不同和令人惊异的产品。
一直在线
Windows-骁龙产品的一个新特性是一直在线。在笔记本中,这从来都不是一个流行的特性不足10%的笔记本具有这一特性,使用这一特性的用户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开启这一特性的用户,可能是另外一类用户,他们可能喜欢更类似智能手机的产品,因为他们更重视这类连接。
另外,拥有一直在线连接意味着,在笔记本上不会及时完成的任务例如笔记本没有在使用时的更新或文件同步将提供比更传统平台颠覆性小得多的体验。鉴于智能手机会一直开机,对于高度流动性的员工尤其是军方、石化和现场支持员工,快速登录和退出产品的能力是一项撒手锏。这表明三防版Windows-骁龙产品,会令人难以置信地流行。
Computerworld称,开发Zune和Windows RT的微软,与目前面向Web的微软不是同一家公司,后者的执行能力要高得多。高通是这一领域的新手。两家公司将联合开发一款iPad杀手。但是,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不过它却需要很高的执行力。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云为中心的联网世界。无论能否成功,Windows-骁龙产品将预示着这一联网世界的到来。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高通和微软,以及生产硬件产品的公司,能否确保它们的平台打造这样的未来?我们是否需要等待苹果或谷歌的介入才能打造出这样的产品?新款谷歌Pixelbook提供了硬件设计和云/人工智能方向的出色范例,表明这类新产品的竞赛已经开始,但尚没有一家公司成为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