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专访 阎华英: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
admin
2012-12-10 17:16:50 2212 阅读
导读: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得非常好,过去三十年都稳健成长,但因为以前的生意太好做了,在自主创新方面就不那么重视,单纯按照外贸的订单...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得非常好,过去三十年都稳健成长,但因为以前的生意太好做了,在自主创新方面就不那么重视,单纯按照外贸的订单加工或者跟风抄版,导致在当前的行业困境中,很多企业都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从这一点去反思,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去反思。

在一次活动中遇见健业纺织的阎华英总经理,约她有空时跟我们的读者谈谈行业转型升级的话题。11月2日下午,如约见到了健谈而富有个性魅力的阎总。采访的时候,阎总穿着酒红色的斜襟旗袍,黑色的小搭肩,搭配珍珠毛衣链,富有东方风韵的装扮非常适合阎总本人的端庄气质。

做生产和做品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得非常好,过去三十年都稳健成长,但因为以前的生意太好做了,在自主创新方面就不那么重视,单纯按照外贸的订单加工或者跟风抄版,导致在当前的行业困境中,很多企业都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从这一点去反思,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去反思。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在新的全球的供应链里面找准自己的定位。每个企业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要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么多年来的成功,得力于什么地方,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只有知道自己擅长的东西,才会明白以后还能不能继续利用,才会明白自己在新时代的全球产业链里面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我们在制造方面的能力,是过去的优势,这方面重点体现在精细化管理、生产效率、成本管理等方面;而做品牌的能力,则更多地体现在做渠道的能力、产品整合的能力、产品包装的能力、做运营的能力。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概念。举例子说,如果你今天缝衣服生存不下去了,就想到要去做品牌,我认为这样的路未必行得通;如果你现在正在做个小品牌,想发扬光大做成大品牌,这是可以的,有成功的机会。

纺织服装行业需要产业集群

如果你只需要管理制衣厂,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甚至国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是可行的。当年香港人在香港经营不下去了就来到了东莞,今天你在东莞经营不下去了也可以去越南、柬埔寨或者中西部;产业转移需要全球化、跨区域的思维和视野,你不能只想着东莞的事情了,你得想着走出东莞了。以前的打工仔,什么都没有,可以从贵州走到广东,那么你今天从广东去到贵州,这其实跟当年香港人去东莞是一样的。

相对于服装行业,纺织行业的市场情况要好一些。因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入行的门槛比较低;而纺织面料领域更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它对劳动力的依赖也没有服装那么强,但他存在资金、技术的壁垒。可能第一步服装先转了,第二步技术较为简单的布类也会跟着转。韩国、台湾的布转移到内地花了二十年。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中国市场这么大的体量,因此纺织面料行业往外转出去的几率不是那么大。

纺织服装行业需要产业集群,单单一家厂商转移是没有用的。我曾经判断,随着高铁拉近了广州与外地市场的距离,广州的市场可能会衰退,因为二级批发市场离当地的客户更近了;结果,反而因为高铁开通,交通更加便利了,更多的商家直接来广州进行一站式采购,广州这个盘子反而越做越大了,二级批发市场却萧条了,这就是产业的集聚效应。

跨行业风险大,比较好是做产业链的延伸

有一个理论,叫“10000小时定律”,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达到精通的程度,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足够多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领域内的专家。如果你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十几、二十年,那为什么还要转去做其他行业?你更精通其他行业吗?我看未必。所以我不太赞成随便跨行业经营。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是有这个条件的,但比较好还是不要跨行业,而应该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内做产业链的延伸。例如制衣厂已经积累下一定的资金,现在可以拿一部分资金来做品牌,向自有服装品牌方向发展。在浙江杭州,我们纺织面料行业也有一些同行,做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去做服装品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个不算是跨行业经营,而是顺着产业链延伸的结果。但是,如果你还只是个行业新手,如果做得很艰难,确实没有办法盈利,可以考虑尽早转行寻找新的机会。

不管转行也好,延伸也好,首先要评估自己的能力。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中、小微企业,都必须客观评估自己的强项和竞争优势。只有守住这个优势,并且不断去加强它,才容易生存下来,才有可能求得新的发展。如果连自己的强项和优势都守不住,那还谈什么转型升级?稍微不留神,别人就超过你了。

国内市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加上互联网超常发展带来的信息透明化,使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了,要吸引他们的目光更难了。在纺织服装行业,未来越小越个性化的经营模式可能越受市场欢迎,例如设计师品牌、定制服装;甚至企业都会变成小微的了,而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却很难生存。

大家都在谈创新,其实创新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区分,如功能性创新、外观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不仅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而且是有生命周期的。在纺织面料行业,越是新型的面料,越是无法保证它的质量。因为我是第一个做出这种布的人,从来没有人做过,也就没有人知道它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等我把这个布研究得没有任何风险的时候,市场却已经不需要它了,因为它已经过时了。通常情况下,产品销售在上升的阶段,正是产品质量在完善的阶段,到了没有缺陷的时候,可能就是它开始滞销的时候,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时尚创新难解的悖论。怎么出产既快又好的面料,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现在日本企业的生意也不好做,跑到我们市场来推销,我以为日本的面料应该很成熟了,但是一个品牌买了他们的面料之后,说这个换配率达到5%,也是很高的了。全世界的面料企业,只要是做创新面料的,就可能存在问题和风险。

健业纺织是做快时尚面料,我们每个环节都要比别人更快,因此管理的效率非常重要。我要首先发现这个时尚的潮流,至少要比市场提前一年做预测,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要足够快,推出市场的客户群体要足够广,因此得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后续如果有质量问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足够强。很多人以为快时尚面料存在很高的利润,但事实上基于快速反应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库存的难题,库存的折旧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时尚是一个产业化的东西,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法国、意大利的衣服,说我们中国没有自己的设计呢?因为在欧洲,设计师有优厚的待遇,每天喝着咖啡,到处旅游采风,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跟我们国内挤着地铁、满头大汗在办公室里加班的设计师们比,能在一个水平上吗?说实话,这有待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设计师生活水平的改善,我们才能有自己的高水平设计。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整个局面都会转变,中国的设计会越来越强,年轻设计师也会崭露头角,这跟我们中国整体国力的提高、年轻一代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直接联系的。

纺织服装的创新必须从前端就要开始,从纤维到纱线、从面料到缝制技术都需要创新。单靠设计师创新,面料没创新没有用;面料要创新,纱线没创新也没有用。所以,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需要从产业链的开端开始创新,就得从纤维创新开始。中国的化纤虽然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但大多数规模以上的企业做的是常规性产品。在纤维创新上面,韩国企业是比较厉害的,他们生产的很多个性化产品深受全球市场欢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创新也要讲心态,我们广东人的心态比较务实,小富即安,很多企业都因为这种心态停滞了。我认为政府要鼓励、扶持那些年轻、小微、创业型的企业,他们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只要有机会,十年以后他们就是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健业走了这么多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创新,二是专注。健业纺织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为客户提供比较新比较快的时尚面料,“新”是健业产品的核心价值。健业也一直专注于自己比较擅长的事情上面。我们专注于快时尚面料,十年如一日集中全部精力去做好这一块,没有分散精力做服装、做品牌等等。集中兵力打一个地方,一定能打出一片天,子弹乱放,可能打不中几个敌人。其实我也没什么高招,只是没有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现在全球的流行趋势是同步的,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企业定位和经营情况,关注这些国际性的研究机构、发布机构。主要还是法国、意大利为主导的欧洲流行趋势,有色彩趋势、纹理趋势、款式趋势、图案趋势。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品牌,都会提前一年通过走秀的方式发布他们的流行趋势,像ZARA这些公司都会按照这些发布去演绎自己的产品,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还不太适合自己创造。

现在真正自主创新的人还比较少,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不够,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今天出了一个新款,明天满大街都是了,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非常少见。特别是美国,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很强,抄袭成本太高。比如说这个花是你的,我就不能碰,因为一打官司,我要赔很多的钱。政府对企业注册知识产权,外观设计等进行补贴,而且还有相关的专项基金扶持,我认为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注册的手续复杂,对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行性不高。当然,媒体的力量也很重要,企业可以通过服装商报来了解这个行业,从而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