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之屋《了不起的匠人4》Vol.1 | 以匠人之心,剪人间至美
剪刀,走过纸张的声音,是剪纸“变戏法”的线索,从玻璃上的红火窗花,到电视屏上的剪纸动画,小小的四方纸片,凝聚了一代人的回忆。4月2日,由燕之屋碗燕冠名的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四季在优酷视频迎来第一期首播,燕之屋品牌代言人林志玲化身纪录片讲述者的身份,优雅诠释匠心内涵,让人在沉浸于匠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更加享受观看的过程。寻访新老匠人,探索手艺新番,首期节目,让我们以刀代笔述说手艺人的传奇故事。
郭佩珍,用剪纸长卷,述说人生际遇的陕北阿婆
郭佩珍:“做甚的悟甚,打甚的唱甚,出去转一圈,脑子里就有东西了。”
黄土高原上,88岁的郭佩珍奶奶每天都要进行她心爱的手作——剪纸。即使在剪纸普及的陕西地区,郭奶奶也是一位创作出两万多幅窗花和长卷剪纸的人。与常见喜庆吉祥的图案不同的是,郭奶奶的剪纸里,有她一辈子的生活。从小失去父亲,又遭遇了一段痛苦的婚姻,这是郭奶奶曾经的苦难,也是那段贫瘠岁月真实的写照。然而她靠着手中的这一份倔强走出新的天地,用剪刀和纸片记录人生故事,将传统剪纸不会触碰的死亡和苦难,变成了灵感和情感之源。对她而言,在窑洞前,和闺蜜聊天,将生活的片段,一点点落在红纸上,在她的眼里,一口窑洞,一颗枣树都有故事。
郭奶奶有着自己对于剪纸的执着匠心,她表示:“每时每刻都在心里想一些图案,风吹树叶形成了一个图案,就赶紧回去拿一块纸把它画下来,再慢慢剪。”然而,面对剪纸这一个需要慢工才能出细活的匠艺上,郭奶奶却说自己是个急性子:“想做什么,就等不到明天,今天非做不可,连夜也要做完。”
郭佩珍奶奶14米长的剪纸作品,就用了6年时间
信仰的力量,可以让你走过最艰难的时刻,这也是燕之屋碗燕始终不忘的初心。面对曾经行业的跌宕起伏,在重重危机前,正是秉持着“让一亿中国人吃上一碗好燕窝”的信仰才得以头燕归来,实现凤凰涅槃。当古老的手艺,在郭奶奶的手中,变成“清明上河图”般的珍贵见证。古老的燕窝,在燕之屋的纯手工雕琢下,也成了划时代的匠心之作。
周克勤,以剪纸艺术演绎经典的动画片导演
提到《葫芦兄弟》,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但鲜有人知道,这一部经典之作是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而成的。以它为典范,剪纸从静止图案变成了“活动”的故事,跳进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幕。
周克勤:“不要模仿别人,不要重复自己。”
周克勤爷爷,动画片《葫芦兄弟》的导演,退休十多年后,仍忙着审片,修改,即便晚上也在为动画忙碌。他当年任职于著名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里出品的500多部经典动画,曾让几代人都沉浸于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而开创那个时代的,正是周爷爷和他的伙伴们。
13集,长度达到130分钟,这一部用剪纸片来拍的片子,对于当时的周爷爷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项想都不敢想的任务。每一个角色表情、动作,都需要几十个剪纸画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然而,在每集仅仅七万的预算面前,团队五十多人,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这部经典作品。
每一个角色的表情头,就要画上十几种
对于他们来说,精心设计的每个细节,如今都成为津津乐道的回忆。当年跟周爷爷默契十足的创作搭档沈如东先生表示:“动画人物,虽然是虚构,但一举一动却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来。”那个时候在大院子里,他们经常在窗台上,观察每个人的姿势并且去模仿。
现在的动画制作,已经很难想象纯手工年代的复杂,登高爬低的摄影机,1秒24格画面,动作和背景层的每次变化,再微小,都要做好标记,稍有差池,就要重新来过。郭爷爷回忆到:“当时看样片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片子,都提心吊胆,希望能一次成功。有的时候几秒片子拍了三天,好不容易把这个镜头拍完,回过头一看,发现穿帮了,就要再来一遍,还得要再三天的时间。”
《葫芦兄弟》已经是过去式,但在一些人心里,这份情感依然是进行时。这部中国独创,成为一代人经典的片子,是每一位参与者倾注全力的心血之作。尘封的胶卷,投映出一个渐渐远去的动画时代,但剪纸动画承载的文化自信和独立,依然可贵。正如古法传承,匠心不泯的燕之屋碗燕,二十年来也始终坚持纯手工清洗、挑毛,121°、1140秒恒温恒时独立蒸煮等49道制作工艺,以坚守致敬传统,诠释对于“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
古法传承,匠心不泯,燕之屋碗燕,以初心,致匠心
四方红纸上,动画镜头里,剪纸将寻常生活、精妙故事留存进了历史。历经沧海的匠人们,还在用专属于他们的传统技艺,承载真正的中国故事。这就是手艺一直被赋予的使命,燕之屋碗燕也始终坚信,用双手可以留住一个旧时代,也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燕之屋将携手《了不起的匠人》第四季,手艺新番,开启润养新征程,下个周二,我们优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