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跟踪 国内运动品牌鞋企“围剿”洋品牌
admin
2012-08-01 13:47:01 1050 阅读
导读:在过去的一年里,“洋退国进”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比较重要的关键词。中国民族体育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并展现出在中国市场上对国外品牌进行“围剿”的态势。

在过去的一年里,“洋退国进”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比较重要的关键词。中国民族体育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并展现出在中国市场上对国外品牌进行“围剿”的态势。

两个极端

今年3月,李宁公司在港发布比较新年报显示,该公司2009年度销售收入为83.87亿元人民币,增长25.4%,成功取代外国著名品牌阿迪达斯,跃居内地体育用品市场市占率第二位,仅次于耐克。当李宁成功取代阿迪达斯在中国的行业地位后,业内人士称,这一信号已经说明,中国一线国产体育品牌已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而早在2月24日,安踏就颁布了2009年年报,这也是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份年报。数据显示,安踏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27%,达到58.74亿元,这个增速略高于李宁,远远好于耐克和阿迪达斯。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了39.8%,达到了12.50亿元。

随后,匹克、三六一度、特步、美克等香港上市企业也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年报,纷纷实现了不错的增长。特步全年收入超过35亿人民币,匹克近31亿人民币,三六一度2009年下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收入17.6亿元,全年收入预计也超过了30亿人民币。其他二三线品牌也获得了不俗的增长,于2009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的美克国际,2009年全年取得近5亿的销售收入,增长近37%。

从国内各份年报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国产体育品牌的增长之路。国民对于健康和运动的诉求,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奥运对体育产业的拉动,以及各自耕耘的品牌,获得了市场更多的认可,等等。

相比之下,经过后奥运的洗礼,“洋巨头”在华市场日渐萎缩。财报显示,耐克2010年销售收入为4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财报还显示,耐克在大中国区2010年第一财季的收入为4.1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收入为4.9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6%。

受伤比较严重的当属阿迪达斯。在3月初颁布的阿迪达斯年报显示,全年净利润同比降低62%,至2.45亿欧元。

洋退国进

“所谓洋品牌萎缩和国产品牌市场扩张,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对此,安踏执行副总裁郑捷认为国内品牌应该保持冷静。他指出,运动鞋行业做的是期货生意,相对经销商订货创新高的2008年,两大洋品牌严重透支,过高预计了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体育行业的影响力,为2009年所谓的萎缩埋下了伏笔。此外,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在二、三、四线城市的影响,不像核心一线城市那么大,而后者恰恰是耐克和阿迪达斯比较重要的主力市场。

作为一线国际运动品牌的代理商之一,百丽国际发布2009年半年报指出,为优化店铺结构,百丽(BELLE)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对运动服饰类业务的经营策略进行了调整,今年上半年在关闭低效店铺方面执行力度较大,净关店346家。据了解,百丽代理的运动品牌包括一线运动品牌NIKE及ADIDAS,二线运动品牌KAPPA、PUMA、CON-VERSE、REEBOK及LIN-ING等。

2009年6月,匹克第6000家专卖店在上海隆重开业,它对面不远,就是耐克的专卖店。匹克CEO许志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国运动鞋品牌今年在一线城市业绩受挫,为国内品牌提供了机会。“以前我们在一些大商场的专柜销售业绩很好,比较后还是被商场赶出来,因为人家更欢迎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你想进都进不了。现在形势明显变化,大商场十分欢迎我们入驻。”许志华还表示,由于业绩欠佳,耐克、阿迪达斯的一些代理商、加盟商转而成为匹克的代理商和加盟商。

kids大战

“洋退国进”以及二三线市场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这期间,也孕育了新的争端。

今年一季度,李宁、三六一度、匹克等品牌纷纷推出童装系列,记者从特步公司了解到,特步将于今年夏季尝试推出童装系列,而在这之前,安踏kids已经成功地开出了数百家的专卖店。

记者从三六一度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港融资近20亿港元的募集资金,其中的9%计划投入童装品牌。“这对渠道完善、生产系统配套健全的三六一度而言,只是一个标志,我们对国内服装市场的跑马圈地已经基本完成,此后势必将逐步向深耕细作方向发展。”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夏友群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称,童装市场在服装行业中一直占比较小,但随着“婴儿潮”、第三次生育高峰,以及80后逐渐生儿育女等客观条件的推动,这一市场正在逐渐崛起,同时,从小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和忠诚度,对力求长远发展的服装品牌意义不言而喻。www.chinapp.com 品牌网

打破迷信

为什么耐克、阿迪达斯之类的国际名牌能长期在国内占有这么大的市场。业内人士称,从OEM走出来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在产品质量上,其实很早就已经具备了和国际一线品牌竞争的实力,只不过在一定消费能力基础上,国民对阿迪达斯、耐克之类的“洋巨头”有着相当的迷信。

很显然,这样的迷信正慢慢被打破。首先是阿迪达斯的库存门事件。对奥运后市场增长态势的错误估计引发了数亿元的存货危机,太多的阿迪达斯运动服和鞋子已经危及它的经销商体系。尽管阿迪达斯方面禁止经销商以很低的折扣倾销库存,担心因此影响品牌形象。但别的不说,在泉州打锡街一角,阿迪达斯牌奥运特许商品成堆地堆在店内,一件几十元的价格,让原先崇尚这一品牌的消费者失望不已。

这是二三线市场的反应,一线市场的消费者也正有所感受。从代表洋运动巨头的百丽的大规模撤退,到安踏、匹克不断对一线市场的渗透,一线城市的运动行业市场结构很快将重组,消费者也将有新的体验。

迷信被打破之后,考验接踵而来。产品之战、服务之战、终端之战、细分市场之战、国际化征程之战、精细化管理之战……这对品牌的实力将提出巨大挑战。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