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应邀去了一趟呼和浩特附近的蒙牛,这是蒙牛的一次公关活动。有两位一贯批评蒙牛的意见领袖申明不去,说如果去会被塞红包。由于我很少消费奶制品,长期以来,对于蒙牛所代表中国奶制品的质量问题、负面新闻也没有强烈的关注动机。所以,我觉得我到蒙牛去看看、去了解一下,应该能做到客观。我对蒙牛没好感也没恶感。顺便说一下,从蒙牛回来,对方送了点当地产的牛肉干和奶酪,我转手送给别人了。
有句话叫做“商场如战场”,媒体舆论对于蒙牛的大量批评和负面信息,就类似于战场上的敌人。那么,蒙牛的敌人究竟是谁?我认为,蒙牛的第一个敌人是它自己。如果蒙牛的产品质量的确有问题,或者就像舆论认为的那样有很大的问题、蒙牛简直就是中国坏心肠商家登峰造极的典型,那么,蒙牛被这个敌人打倒,一点生还的希望都没有,它就是该死的。问题在于,蒙牛所面对的这个“第一强敌”真实吗?究竟有多强大?蒙牛自身的质量问题是否已经让它濒临万劫不复的深渊?对这个问题我不想下结论,走马观花地看一下也很难下结论,只想说说我了解的情况和观感。
在蒙牛参观了一个规模超过一万头奶牛的牧场。这个牧场不是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低头吃青草的传统的散养方式,而是美国式的集中圈养的牧场。牧场里的奶牛是澳大利亚品种,介绍说,这是当今世界比较好的奶牛,产量很高。至今,种牛技术还在洋人手中。奶牛的饲料分两大类,30%精饲料,70%粗饲料。蒙牛介绍,精饲料是从加拿大和美国进口,粗饲料大都由本地提供。
蒙牛牧场的奶牛正在流水线上挤奶
不管我们对此事有何看法,至少说明,蒙牛奶牛品种和主要食物都是严格按照西方标准设计和运作的。牧场里给奶牛挤奶都是自动化,除了挤奶前由人工清洁乳头外,整个挤奶过程,任何人都接触不到牛奶,牛奶完全在封闭状态中。以前听说音乐有助于提高产奶量,还能让奶牛心情愉悦,到了蒙牛发现,这不是传说,蒙牛挤奶的场地的确播放着西洋音乐。蒙牛的生产流水线是引进的全世界比较先进的流水线,蒙牛产品的包装也是引进的比较先进的瑞士和德国技术。蒙牛的高管经常换人,但蒙牛的质量总管是洋人,多年来一直没换。他认为,他所依据的质量标准,与欧美的奶制品质量标准完全一样。因此,蒙牛说:如果认为蒙牛的产品质量有问题,那么,全世界的奶制品质量都有问题。因为,蒙牛就是按照世界比较先进的标准生产的,除了新西兰等地自然放养的奶牛外,蒙牛产品的质量与欧美主要的奶制品质量在同一个级别和档次上。
蒙牛的产量很大,并非所有的奶源都来自于自己的牧场,蒙牛与很多养殖户有合作关系,他们的牧场规模不大,大约几十、几百头奶牛;蒙牛产品的销售也要与别人合作。因此,蒙牛表示,在奶源和销售这两个“末端”,蒙牛的产品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他们早已开始着手解决。例如,对于提供奶源的中小养殖户,蒙牛采用提前支付奶款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挤奶等技术改造;在收奶时加强检验。我在一些农村了解到,某大型养鸡企业也是提供种鸡——由普通农户饲养肉鸡、蛋鸡——再收购的“公司加农户”的方式。为了防止农户养殖时在饲料上偷工减料或弄虚作假,公司要求养鸡的农户必须购买公司提供的鸡饲料,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我不记得蒙牛介绍的内容是否也有类似的措施,从蒙牛自身的精饲料都需进口来看,我觉得应该有此类措施。这是从源头末端加强管理的措施。
从销售末端看,蒙牛同样也有很多措施。例如,前不久报道说有人修改生产日期、伪造保质期的事情,其实是蒙牛发现某销售户的这一违规行为后自己揭露的。蒙牛本来的意思是想对违规的销售人员和机构起到整顿的作用,但媒体却将其说成是蒙牛自己一贯如此,蒙牛表示自己有口说不清,只能求助公安机关破案。说了这么一番话,蒙牛的产品质量到底如何,蒙牛的产品质量是否是自己的第一大敌,读者自己判断。
蒙牛的第二个敌人可能来自于它的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诋毁对方,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竞争方式,但这种方式比较低级。一般来说,这种方式的目的是降低对方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蒙牛自从遭遇媒体负面评价狂潮以来,市场占有率下降得有限,因此,这种比较初级的市场恶性竞争手段,在蒙牛的“敌人”行列中占多大的比重,值得探讨。比这种方式略为高级的是,不以争夺市场占有率为目的,而是以收购、入股为目的。蒙牛是上市企业,小股民买卖蒙牛股票,判断都很直接。但是,对于某些大资本、大股东来说,运作手段与小股民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某大资本想入股蒙牛,或者只是想炒作一把赚钱,于是,便制造蒙牛的负面新闻,导致股价下跌,大资本正好低价位进入,或成股东,或在高价位上脱手赚取差价。这种可能性体现了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消费者的利益的本性。但这种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外人未必清楚。
蒙牛的第三个敌人可能是一些被冠以“改革派”头衔的人。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以前在伊利集团,1999年离开伊利创办了蒙牛。这个很简单的事实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时代背景——伊利是国有企业,牛根生离开国企,创办了“蒙牛”这个民企。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迎合了改革大方向。牛根生当初的举动毫无疑问是符合主流政治、主流经济学家所提倡和推行的路线的,即:私有化和市场化。因此,在此后短短八年里,蒙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
外来的送奶罐车正在流水线上接受检验
蒙牛在那个阶段的迅速成功,代表了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大方向的成功。所以,那个时期的蒙牛几乎没什么负面新闻。当中国乳业受三聚氰胺困扰时,蒙牛也轻松过关,没受多大牵连。近几年来,在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中,有一种声音时常能听见,即:反对国进民退。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把私有化和市场化推进到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恰恰在这个时候,拥有3万名员工的蒙牛突然改变性质,成为由“中粮”控股的企业。“中粮”是一家国企,蒙牛的这一改变等于是将原先一家民企变成了国企控股。因此,蒙牛就是“国进民退”的典型。于是,我们就能理解一种观念上的必然诉求:为了证明“国进民退”不可取,蒙牛的这一“改革倒退”必须被批判。那么,用蒙牛产品质量很差、蒙牛企业原则堕落等事例来证明你“国进民退”的坏处就恰逢其时。换句话说,蒙牛变成国企控股企业后,妖魔化蒙牛成为反对“国进民退”的必然。
蒙牛的第四个敌人可能来自国外。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现象,也被一些西方国家视为洪水猛兽,批评指责“中国制造”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是没道理的,比较终的道理都是指责中国人抢走了西方人的饭碗。蒙牛创办至今不过13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蒙牛居然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制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奇迹。更要命的是,当今中国以蒙牛为领头羊的奶业总产量产量已成为世界亚军,与世界冠军美国差距不大,超出世界季军三倍以上。牛根生此前放出话说:蒙牛要做“世界比较牛”。蒙牛同时还有走出大陆市场、闯荡世界市场的雄心。
如果说蒙牛在中国大陆已经严重挤压了外国奶制品的市场,那么,蒙牛试图走向世界等于是要到别人家门口捞世界,很可能直接到别人家门口砸了别人的饭碗。反过来说,即便蒙牛不去海外捞世界,仅在中国国内,蒙牛等乳制品企业多年来共同造就的奶制品巨大的消费需求,也成为海外奶制品垂涎的对象。多年前,由于中国人奶制品消费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国外奶制品进入中国大多采取低价位策略。如今,中国的奶制品市场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打压“中国制造”的结果之一便是,保质期更长(质量未必更好)的国外奶制品已经开始实施高价位战略。因此,在把“中国制造”视为威胁的世界舆论大背景下,蒙牛遭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制,也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我对蒙牛可能遭遇的“四大敌人”的理解。简单总结一下,如果蒙牛自己这个第一大敌非常强大,那么,其他敌人联合起来灭掉蒙牛也顺理成章,无论怎么拯救蒙牛都没有用。但是,如果第一个敌人并非那么严重,甚至并非真实,那么,其余三个大敌就有故意夸大事实的重大嫌疑。从世界范围看,可口可乐、雀巢、达能等著名食品超级企业都出现过质量问题。但是,当这些国际超级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媒体都将其称为个别、偶然事件。那么,蒙牛与这些国际超级企业相比,它所出现的质量问题究竟是像国际超级企业一样的个别、偶然事件,还是中国特色的必然事件?我还是想让读者自己判断。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