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跟踪 常山纺织企业“母体裂变”出众多掌舵手
admin
2013-07-09 14:42:06 1139 阅读
导读:走进位于辉埠新区的常山纺织有限公司,崭新的厂房、雅致的办公楼,散发着蓬勃的朝气;走进车间,干净整洁的地面,先进的设备仪器,透露着技术升级的浓

  走进位于辉埠新区的常山纺织有限公司,崭新的厂房、雅致的办公楼,散发着蓬勃的朝气;走进车间,干净整洁的地面,先进的设备仪器,透露着技术升级的浓郁气息。

  纺织是我县传统产业,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与我县轴承、建材等行业并驾齐驱。如今,她正以崭新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青春活力。掀开时空的帷幔,让我们一同感受她那一部部激越壮美的动人乐章……

  一、建国后首家棉纺厂创办

  1966年3月,投资150万元的国营棉纺织厂的建成投产成就了我县的现代纺织工业,设计规模纺锭6000枚,织机150台,年产棉纱7500件,原色布440万米。

  今年已经70多岁的何云康曾在县棉纺织厂担任技术员、厂长等职务。他说,原厂位于天马山东麓杨家花园,占地面积91588平方米。建厂初期,在上级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厂职工以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创业的精神,日夜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期完成了基建任务。随后,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各方协同交叉作业,分别完成纺织设备安装任务。因陋就简,力求节约,除新建主厂房外,一切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均利用旧的简陋平房,纺织仪器设备全系沪杭等地老厂淘汰的残缺不全的旧设备。

  刚建立的新厂,在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新工人又多的情况下,历经了动乱、整顿和起步等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整改,常山棉纺织厂才步入正常生产经营轨道,相继进行了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加强了计划、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等方面管理。1984年,首次与外贸部门协作,供应外贸用40支纯棉精梳筒纱,开创了厂里生产外贸产品的历史。

  与此同时,我县纺织行业开始稳步发展。1980年,五里丝织厂建成投产,为本县第一家乡办纺织工业。1982年,县针织厂建成投产,为本县第一家针织工业企业。到1989年止,有县棉纺织厂、何家织布厂、第二棉纺厂、漂染线球厂4家企业,职工1353人,拥有棉纱锭20656枚、捻线锭1980枚、棉织布机252台。当年,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1448万元、棉纱2087吨、棉布637万米。

  【感言】一路风尘,一路凯歌。常山纺织的起步仅仅是旧设备,在拥有有限的资金条件下,纺织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艰苦创业,培育了创新奋进的常山精神。

  二、破釜沉舟抓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前后,面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县棉纺厂也一度陷入了困境,但顽强的“常棉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县棉纺织厂开始逐步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厂长负责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等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的改革举措,不断加大技改力度,全面建立经营网络,跨进了浙江省先进国有纺织中二型企业行列。

  正当常棉厂“会当击水三千里”时,到了90年代中期,市场严重受阻,职工工资较长时间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经营陷入困顿。一时间,企业失去市场,员工失去信心,发展坠入低谷,生存面临崩溃。

  历史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一位久经磨砺的舵手。新任总经理章正红接过了这艘疲惫的战船。1998年8月,常山棉纺织厂破产,经“二次改制”后在2000年3月重组为民营企业。通过贯彻落实“压锭、重组”方针,企业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

  “企业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先、以效益为重,努力做强做大。”面对全新的形势,常山棉纺织厂改制为常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创新提升、跨越发展的“第三次创业”。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没有不好的企业,只有不好的营销。”“营销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它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些观点,如今已成为企业上下的共识。短短几年,常山纺织迅速扭亏为赢,还收购组建了衢州市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为控股企业。

  【感言】不经历伤痛,难以更坚强。通过破釜沉舟的改革,企业焕发出奕然的神采。当前,正是提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也需拿出更大的勇气。面对机遇与困难,将变革进行到底,实现新一轮的飞跃。

  三、“母体裂变”出众多掌舵手

  改革不仅活了企业,也活络了县棉纺织厂人的大脑,激活了创业热情。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逐步扩大开放,棉纺行业继续走红,原常棉厂的技术工人、中层干部纷纷开始创业之旅。常山纺织这艘航母迅速由一变二,二变四,开始“母体裂变”,形成今日之格局。

  2000年左右,民盛、云翔、和鑫、金川等民营纺织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较快,银田化纤、博特丝化纤、明达线业、益佳线业、富山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陆续建成投产,纺织行业整体规模扩大。

  银田化纤总经理陈和雨就是常纺人。陈和雨原本在县棉纺织厂担任过电工,后从事营销工作。当企业改制后,2001年4月,其在天马镇上埠注册资金100万元,创办县和鑫线业有限公司,原有生产能力5000锭,经技改达到1.5万锭。2003年6月,其又不满足于现状,注册资金1538万元,在县工业园区创办银田化纤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涤纶纱,年生产能力1万吨。如今,陈和雨的银田化纤企业经过技改上马新生产线后,规模更是扩大到5万纱锭。

  开枝散叶,落地生根。随着母体的不断裂变,我县纺织行业迅速扩大。2008年,全县纺织行业规上企业达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8513万元,销售产值70347万元,其中出口交货6358万元。

  【感言】创业是火热的主题。我县纺织行业的先行创业者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有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才能在自主创业当中发光发热,才能在创业大潮当中一展鸿图。

  四、技术改造攀越新高峰

  从生产化纤色纱到棉化纤混纺,从棉化纤混纺到色纺纱,如今常山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已是以高档色纺纱为主的“第四代”纺织产品。凭借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今年1至8月,“常山纺织”在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重重困难后,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其中出口额有391.3万美金。

  “不技改是等死,要技改就找死。”这句话曾经一度成为纺织行业企业主之间“口头禅”。按照“常山纺织”副总经理张毅所说,技术改造方向选择得当,新产品是相当有生存力的,企业也能占领行业潮头。反之,技改不成功则更进一步加剧企业压力。为此,在技术改造层面,资金充裕、实力雄厚的“常山纺织”俨然成为全县纺织企业的“领头羊”。
  硬件设备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起关键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短短5年,“常纺”公司共计投入5000多万元,更新设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目前企业已使用上90%的新设备,短纤倍捻机、自动络筒机、可人工对话的并条机等等,全部系意大利等国家引进的国际先进设备。

  “用了新机器,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还为技术升级创造了空间。”公司还建设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生产竹节纱、段彩纱等新产品,每吨纱的市场价格比普通纱足足高3000多元。同时,公司生产具有“吸湿、排汗”等功能性纤维比例明显增加,天丝、新纤维混纺等新产品比例达到30%,系列产品还进行了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今年,“伏虎牌”商标还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与此同时,云泰纺织、民盛纺织等企业也相继跟势走上技术改造之路,研究生产高档色纺纱,提升产品附加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棉纺生产总量达到了22万纱锭,其中生产高档色纺纱生产企业有3家,规模达到8万纱锭,年产纱线9000吨。“事实上,如今我县的纺织行业技术改造空间依然很大。”张毅说,就拿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来看,目前在我县也仅仅是替代人工操作。其全线掌控纱线质量的能力是过去人工抽检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加强对先进仪器设备的研究使用,将会带来纺织行业又一次新的革命。”

  【感言】创新是不变的主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拥有不断的创新理念,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从长远看,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近期看,它是企业占领行业空白,抢占市场的法宝。围绕“实干兴县、项目强县”总要求,广大企业主要切实抓好设备更新、工艺革新、产品创新,促进落后产能向先进产能转化、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