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 品牌网 品牌资讯
品牌跟踪 觅食:不做餐饮O2O 做私房菜的“淘宝集市”
angirl
2015-05-11 10:58:15 2064 阅读
导读:私厨往往带有很强的地理位置属性,作为一个私厨聚集平台,觅食在线上对私厨进行了地理上的整合,又打破了地理上的界限,让一个地域的私厨成为全国的私厨。

觅食:不做餐饮O2O 做私房菜的“淘宝集市”1

81岁的汪关根两手提着打包好的糕点,小心翼翼地从七楼走下来。糕点都是他亲手做的,有椒盐小酥饼、千层多味酥、开口笑、榨菜月饼、微辣小麻花、山核桃糖,都是地道的杭州小吃。这些小点心,他已经做了近60年。

将糕点交给上门自提的客人,这位老手艺人眼中流露出些许期待和急切,一句“好不好吃”代替了年轻时的自信。汪师傅担心,这些通过网络订单找到他的食客,是否会像从前的顾客那样喜欢他做的点心。

此时,在运河边上一幢居民楼顶楼,“闻香”美食工作室的三个男人正在准备前一天客人预定的菜品。他们各有分工:徐燕龙负责采购和内勤,江虹负责主厨和研发新菜品,王晨负责配送和对外宣传。

“闻香”的私厨餐厅就设在厨房延伸出来的阳台上,顶楼的阳光正好照在餐厅实木桌上一道道新鲜出炉的菜上,沙姜口袋鸭舌、招牌卤鸭、闻香鸡、熟醉蟹,就像排列整齐的士兵等待出征的命令。

汪关根和王晨的订单,均来自一个名为“觅食”的私厨平台。这个平台上没有饭店餐馆,入驻的尽是民间美食达人,给吃货提供各种各样的私房菜。

  味蕾上的怀旧

汪关根17岁时进入当时的杭州食品厂学习传统糕点制作,一干就是34年。退休后,他在望江门附近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饼干店。那时的杭州还没有太多外来食品,饼干店门口总是排满了来买糕点的人。由于城市扩建改造,汪师傅的店面搬过好几次。70多岁时,他关闭了比较后一家位于萧山的店铺,此后彻底退休,只是偶尔为家人制作糕点,老食客想吃也吃不到了。

2015年1月,汪师傅的孙女将爷爷做的糕点放到网上,引来不少网友询问。当时的“觅食”平台刚刚上线,传统糕点还不多,汪师傅的孙女抱着尝试的心态将爷爷的糕点搬到觅食上,取名“汪氏”。

“本来年纪大了不想做了,但是孙女希望我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汪师傅对《天下网商》记者说,现在做传统食品的人少了,做法也没从前讲究了。

就传统糕点而言,除了制作过程中的大活之外,还很讲究头料,也就是原材料的选择。比如汪师傅店铺中畅销的山核桃糖和松子糖,由于天气变热,原材料必须放入冰箱储存,但冷藏过的原材料制作出来的糖果味道会有变化。于是汪大伯从3月开始就将这两款产品下架,直到入秋后再上架销售。

“汪氏”糕点上线之后,很多老杭州人下单订购,寻找记忆里的味道。汪师傅发现,对传统糕点感兴趣的年轻人竟然也有不少。因为觅食,汪师傅的顾客已经从杭州本地发展到了全国。他每天都会与负责销售和发货的孙女通电话,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的反馈,进而做一些调整。目前店铺里销售的品种有十几个,既有中老年人偏爱的椒盐小酥饼、开口笑等老底子糕点,也有年轻人热衷的鸡仔饼、山核桃糖和微辣小麻花等口味鲜明的糕点。

通过觅食平台,“汪氏”糕点铺目前平均一周有50个订单,一般都是提前一天下单,次日发货,像榨菜月饼这样比较特殊的产品则是按周计算,每周发货一次。

目前,只有汪师傅一个人制作糕点,他的媳妇在一旁做助手。虽然汪师傅制作经验丰富,但毕竟年事已高,因此出货量很有限,能够做多久,谁也不知道。

  从美食达人到全职私厨

每天上午的11点到下午5点,是王晨统一送货的时间。他以城北的工作室为圆心,以20公里为半径,开车穿梭于杭城的大街小巷。半年下来,“闻香”在觅食上已经小有名气。

在做私厨之前,王晨从部队退伍后,与朋友开了一家专门服务于房产公司样板房的软装设计公司。创业5年后,王晨找到曾经一起学中餐烹饪的江虹和徐燕龙,成立了美食工作室,从朋友圈开始推广,后来入驻觅食平台,走上了全职的私厨之路。

他们从厨师的角度,定制了一道道中餐料理,寻找比较好的食材,采用考究的烹饪方式,严格控制每一个细节,甚至将制作过程拍成短片,放在觅食店铺的首页。

“闻香”上线之初并不顺利,买账的用户达不到预期。毕竟消费者对中餐私厨的信任感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市场的教育成本有点高。

王晨和搭档没有灰心,他们陆续邀请各自朋友圈中的朋友来“闻香”工作室吃饭,连续请了15天,每次7人,也就是一桌。通过口碑效应,“闻香”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逐渐从两天一单发展到现在的一天15单。

目前,“闻香”已经在觅食和微信平台上积累了数千名用户。“闻香”的外送订单均价为200元,食材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40%。受限于中餐的品类特性,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依然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以“闻香”的招牌菜“熟醉蟹”为例,他们会选用煮熟的螃蟹进行烹制,也是考虑到生蟹很容易吃坏肚子,还必须保证每一只螃蟹在被煮之前是活的。

觅食:不做餐饮O2O 做私房菜的“淘宝集市”2

“闻香”工作室的创始团队

  私厨平台的运作模式

在王晨看来,觅食就像一个刚起步的淘宝集市,什么形态的商品和卖家都有。这是他喜欢并看好的地方,这个平台给了他将兴趣变成职业的机会。

对于参差百态的私厨,觅食提供的是怎样一个平台呢?

觅食的三位创始人都来自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冯晓告诉《天下网商》记者,觅食的构想建立在共享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创建这样一个网络交易平台集合民间的美食资源,再从各种维度划分场景,与买方用户进行适配。

面对餐饮行业巨头们纷纷抢占餐饮O2O的现状,觅食另辟蹊径。它的定位不是解决用户吃饭问题,而是解馋,这就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人们的美食情结,如对于传统、正宗的追求。

2014年底,觅食第一个版本上线,主要功能是招募卖家用户。2015年3月,觅食正式版上线。目前,商家数量超过8000家,商家和消费者的月增幅均保持在100%以上。其中,杭州地区的用户占据了三分之一,其余市场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等大城市,主流消费者为80后、90后用户。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们享受着一种发现的体验,因此对美食预订制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也允许甚至鼓励私厨慢工出细活。觅食的卖家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比例对半开。

食物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个人制作的食品如何保证安全是个问题。觅食对卖方设置了一定的准入机制: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实名认证之后,觅食会对厨房等操作场地进行不定期检查,针对订单量较大的用户会进行统一采样,并送第三方监控平台检测。

并不是所有卖家都像“闻香”团队那样是专业出身,因此平台方会在很多方面提供专业指导,比如食物的保存、包装的选择等。在时间上,平台规定卖家统一采用预订模式,这样就给卖家预留了准备时间,减少了备料等成本的浪费。

目前,觅食提供的食物已达数万种,按照消费场景,平台将所有商品划分成中餐、早餐等九大类目。觅食比较新上线的版本开发出用户搜索功能,并进一步细分类目,完善了70多个二级类目,将食物的消费场景进一步细化。

另外,平台还根据节气、地域等维度梳理卖家,优化排列组合,将同质性较高的优质卖家做成一个个专辑,放在平台首页上通过瀑布流的方式进行推送,并在各个社会化媒介上进行传播。

  喜忧参半的私厨生长模式

私厨往往带有很强的地理位置属性,作为一个私厨聚集平台,觅食在线上对私厨进行了地理上的整合,又打破了地理上的界限,让一个地域的私厨成为全国的私厨。

觅食的配送方式有自提、商家送货和全国快递三种。对于很多全职商家而言,如果商品支持全国配送,那就意味着平台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流量,也能够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觅食的流量分配机制是基于商品本身是否适合大范围覆盖用户:不能快递的商品以20公里为半径获取用户,可以全国配送的商品会被打上一个“全国通吃”的标签,全平台的用户都能够看见。

除了地域上的不确定性,私厨本身具有更多不确定因素。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汪师傅的点心很受欢迎,但出货量始终无法跟上需求量。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私厨就是一种无法放大的经营模式。如果将私厨变成团队化操作,或将食品规模化生产后再分销经营,无疑就会偏离私厨原本的定义。

事实上,入驻觅食的私厨们更倾向于在长尾市场中保持独立、个性的匠人精神。

诸多的不确定,也是促进私厨发展的推动力。私厨送餐、提供上门吃服务,都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有极其强烈的社交属性。平台上很多卖家做私厨,并非为了赚钱,更多是出于爱好,将美食分享给更多的人,从反馈中获取满足感。对买家而言,吃腻了街头餐馆想换换口味,这里恰好能提供个性化的美食选择,通过美食的连接还能交到朋友。

也许私厨比较大的价值就在于个性化和特色,天然与规模化量产不可调和。觅食通过移动互联网释放了民间私厨的潜在市场需求,如何不丢失这种个性美才是它需要考虑的,正如冯晓表示,能够标准化的是平台背后为用户双方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商品和私厨本身。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