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束氏茶界董事长束为女士受上海外国语大学MBA经致论坛邀请进行了一场互联网时代商业体系的再构建的公开讲座。讲座上,束为女士结合束氏茶界OAO新零售实战经验,讲解数字化驱动商业运营及新商业形态在后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和利益点,获得在场学生的一致称赞。同时,束为女士也被上海外国语大学聘请为MBA项目创业导师,并于现场接受了上外MBA教育中心颁发的证书。
一、线上线下全面打通,数字化驱动商业运营
与如今盛行的O2O经营模式不同,束为女士独辟蹊径,打造全新的OAO经营模式,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线上消费者引导至线下实体店消费,也可将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吸引至线上消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信息互联、相互增值,是实体商业第四代交易模式和标准。
束为女士谈到,商业是现代服务业,我们要通互联网快速找到用户、积累用户,然后裂变用户,挖掘用户市场,了解用户需求,打开新市场,创造不一样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环境。同时,我们的产品要在价格的基础上达到价值的需求,达到满足用户的心理要求,从而拓宽消费渠道、扩大消费群体,提升经营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二、OAO模式下,影响商业的两变三不变元素
论坛上,束为女士谈到目前影响商业的两大变化元素:一是交易环境的变化,二是物流环境的变化。
交易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三要素场、货、人演变成人、货、场,人成为第一要义,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从商已经不局限于场地的大小、货物的多少,因此,多元经济的今天,支付方式、服务时间、展示形式、服务内容等都体现了商业体系从有界到无界的转变。同时束总与在座的各位分享了内容营销的时代,做销售的五个层次:一星级销售卖价格,二星级销售卖产品,三星级销售卖服务,四星级销售卖文化,五星级销售卖理念。
物流环境的变化:物流1.0时代,物流=运输,实现现货商品支付;物流2.0时代,仓配一体,实现轻库存商品交付;物流3.0时代,多平台全渠道,全供应链融合,零库存商品交付。智能物流和物联网带来供应链的扁平化,全新的体验、客服、物流等体系重塑消费流程,实现传统商业的回归。
那么,三个不变的元素是什么呢?束为说,归根结底,不变的其实是商业的本质,即从商的三大品质:价格、产品、服务,产品价格、产品品质与服务品质是任何商业发展的本质与共性,做好产品更应该赋予产品相对应的服务附加值,如产品的艺术性、传承性、文化性、健康性等,现在的束氏茶界不仅仅是一家茶店,更能为中产阶层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具有生活美学的居家办公环境和健康礼仪的社交环境,企业遵循专家式咨询、管家式服务、会员制营销、体验式消费的经营理念,致力成为您身边的健康饮茶顾问。
三、解构新零售,场景化体验式消费成为新趋势
束为强调新零售模式下应该遵从“五觉三感”,视觉:直观冲击,整体印象;听觉:和风细雨,交流感动;味觉:细细品味,强调体现;触觉:体验参与,亲密互动;嗅觉:潜移默化,愉悦身心;三感:感动的客户服务、感性的产品价格、感情的品牌故事,将人的感官知觉涵化到企业品牌建设中的方方面面,360度地体验品牌发展所带来的感性魅力。
在个性化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形态的今天,便捷高效式消费已经成为买家的基本诉求,场景化体验式消费成为趋势,传统商业形态被深度改造,店中店触屏购、独立APP购、H5链接购、独立商城购、店铺现货购、图片购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关联渠道,用户体验到存在感、仪式感、参与感、幸福感,变“客流”为“客留”,真正实现从拥有更多到拥有更好,从功能满足到情感满足,从千篇一律到独一无二。
嘉宾提问环节:
1、问:您好,您认为在中国的茶饮行业如何打造才能成为像星巴克一样的品牌,在这过程中要面临哪些挑战呢?
答:首先,中国的茶历史悠久,不论茶还是咖啡,都讲究历史文化,尊重原汁原味,星巴克在口感上下文章,在冲泡方法上做突破,大胆用奶、糖,变为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的产品。而茶行业中,束氏茶界也做了突破,将目前的茶分为四大品类,分别是原叶茶、养生茶、花果茶、速溶茶,同时在茶具也做了改进,采用茶水分离的器具,使喝茶成为一种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另外,茶作为一个细分领域,目前,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需求都在发生变化,茶市场行业分散,品牌没有集中度,同时行业本身的原始性给予茶行业很大的机会。
2、问:您是如何管控自己的供应商?
答:束氏茶界的产品理念强调一个坚守: 健康、环保、无污染;强调产品四名效应:名人、名企、名山、名窑;打造四化:科学化、绿色化、礼品化、国际化。从产业源头开始注重供应商的服务品质,检测报告从源头到工厂最后到用户,款款经过各种机构的检测。
3、问:请问商品的定价线上和线下有何区别?公司是自营形式还是加盟形式?
答:我们拥有微信商城、天猫、京东、线下店铺等全渠道平台,线上线下均采用四同原则,同品同款同价同促,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购买方式,最完善的售后服务。公司首创新零售全渠道OAO线上线下融合的连锁零售模式,采用加盟的合作方式,直营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