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很多品牌还是万众瞩目。它们看起来充满力量,风光无限。任何令人不快的真相都被光鲜的包装和单向度的、喧嚣的营销活动掩盖了起来。现如今,随着组织变得更加透明,人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外表下面的东西,开始对营销说辞以怀疑的目光加以审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减弱了,质疑增加了,同时品牌的控制欲也会让他们感到不安。这给很多品牌带来了挑战,因为它们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更大的开放度带来的挑战。但是,那些比较具创新性的公司已经意识到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且正在对自己的品牌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有些公司彻底重新设计了品牌战略。
过去,营销部门把公司生产的产品打扮得光鲜靓丽,让它们吸引消费者。但是营销者正在逐步放弃传统的广告,转而把重点放在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上。甚至,许多有见地的组织完全放弃了通过沟通来树立品牌,而是借助于战略、文化和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来树立品牌。它们意识到,树立品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营销部门或公关部门。树立品牌是一个参与式过程,涉及整个组织,每一位员工都对这个过程负有责任。例如总部位于荷兰的金融集团Rabobank,其业务遍及48个国家,有近6万名员工,服务的客户达到950万人。它会采用传统媒体与客户沟通,但是它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于和客户的紧密联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主要依靠员工与客户的日常接触。正是通过客户和员工之间(线上的和线下的)持续对话,公司的品牌才得以不断壮大。就连公司新总部大楼的访客制度也反映了这个理念:任何得到认可的人都可以在整栋大楼里畅通无阻。
同样,丹麦的玩具公司乐高集团(Lego Group)认识到,公司的品牌并不是营销部门创造的,而是靠整个组织与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来打造,他们是组织所处的社区的一部分。和其他许多组织一样,乐高开展业务也需要控制自己的知识产权。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消费者的看法,根据得到的信息开发创新产品,开展营销沟通活动来树立品牌。但是,随着电脑游戏日益普及,乐高公司也急于适应这种新的市场趋势和机遇。结果,这个品牌变得越来越离题万里,人们都搞不懂这个品牌究竟代表的是什么,员工也心存疑惑,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可信任的消费体验。
乐高品牌的复兴不是营销部门的杰作,而是2004年履职的新CEO见斯托普(J?rgen Vig Knudstorp)身先士卒地与各关键利益相关者密切对话的成果。他认识到,消费者会使用和改变乐高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有时候甚至会侵犯公司的知识产权,但是这不会对公司的品牌造成威胁,而是给品牌带来新的含义。乐高公司之所以能吸引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品牌建设的过程之中,秘诀之一就是利用品牌建设过程出现的一些小机遇:给消费者“做黑客的权利”;邀请一小部分热心的消费者到总部和设计师一起想新点子;新任CEO还应邀向品牌社群讲述这个品牌的内涵。诸如此类的小小的开放措施后来都给公司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公司为热情的消费者提供了积极参与的机会,从而开拓了一条渠道,获得丰富的创新思想,也使乐高品牌再一次充满活力。
品牌建设的新角色
乐高集团是一个有趣的开放创新的例子,但是还不止于此。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对于品牌的思维方式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并且指明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世界中,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参与品牌打造的过程,管理者必须摒弃控制品牌的想法,接受变幻莫测的世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建立品牌。而这需要开放和信任。
虽然我们可能会说,品牌的本质就是信任。但是实际上,信任往往缺位。组织既不信任消费者,也不信任员工。就像福山在《信任》(Francis Fukuyama,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1995)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认为系统中不存在信任”,这显著增加了某些行业和社会的经营成本。而如果希望产生信任,组织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和监督人们的所作所为。组织给员工很多限制,由于不受信任,员工的反应要么是想办法规避规则和程序,要么只说管理者爱听的话,这都会损害品牌的传播。
面对消费者时,也存在类似的状况。许多组织不是让消费者自由参与,而是假设购买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人不值得信任。毫不奇怪,这是相互的。市场调研公司扬雅(Young & Rubicam)发现,消费者认为值得信赖的品牌所占的比例,从1997年的52%,锐减到2008年的22%。
但是,怎样才能建立信任呢?这需要时间,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信守承诺的。这意味着不再花费过多的精力来告诉人们,你的品牌有多么伟大,而是要言之有物。这需要开诚布公。有些企业已经在这么做了。户外运动服公司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就非常信任自己的员工和客户,因为它明白,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与品牌的形象有关。而且,公司也鼓励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关于组织的公开对话。巴塔哥尼亚公司负责营销和公关的副总裁BonDurant说,巴塔哥尼亚在员工和客户心目中品牌形象的基础就是忠诚。他说,忠诚的文化有助于打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并把品牌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例子是荷兰的保险公司 Interpolis。该公司决定,不向客户要收据,不质疑他们的索赔要求,直接信任他们。Interpolis的前董事会执行主席Piet van Schijndel(他现在是银行的执行董事之一)说,公司“必须放弃‘不信任’和‘规则’为基础的旧观念。相反,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员工间的信任,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以及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任上。”结果,不仅运营效率提高了,而且客户索赔的次数也降低了。
品牌管理者不应该过分依赖花言巧语来说服人,而是应该努力信任周围的人,并积极参与品牌对话的过程,扶植品牌社群,并在组织内部分享从这些对话中获得的知识。足球劲旅巴塞罗那俱乐部,就实践了这一准则。这家由17万名会员共同所有的俱乐部非常鼓励互动。首席执行官Joan Oliver i Fontanet说,由谁来管理俱乐部,球队怎么踢球,都是通过和会员对话决定的。这个俱乐部的口号是“不仅仅是俱乐部”(més que un club),有一种强烈的社群感和参与感。这里品牌建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营销,而是渗透进整个组织的肌体,反映在组织与外界的联系上。如果能够将品牌重新定位,让品牌看起来实实在在,值得信任,将有助于把组织与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