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底捞在北京举办首届新品品鉴会,推出20道全新菜品及2种新锅底,并广泛邀请媒体、消费者参与决策;在此基础之上,海底捞进一步通过新推出的“千人千味”服务,尝试将口味标准化升级为口味定制化,而为“千人千味”消费体验升级提供保障的,是海底捞多年来潜心搭建的供应链体系与食品安全体系。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这是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只要进入海底捞官网,点击“食品安全”栏目,立刻就会映入眼帘。一般人只听说海底捞服务好,但很少有人知道海底捞在食品安全下了多少工夫。
10年盖7个物流中心 覆盖全国的供应体系
众所周知,对于连锁餐饮企业来说实现口味标准化,只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满足顾客定制化、个性化的口味需求,这背后涉及企业敏捷计划、智能制造、产品建议、进度跟踪、质量追溯等方方面面。海底捞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物流体系布局,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7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形成了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
位于北京大兴区、去年3月才正式投入使用的海底捞北京物流中心,占地7000亩,斥资1.5亿。“不敢说比较新,但绝对是比较能保证食品安全的设备”,海底捞财务总监兼蜀海物流总经理苟轶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自制防护服、雨鞋、口罩、防尘帽是进入生产车间的基本装备,还得摘掉身上所有金属物品、脚踩消毒液、经过风淋室、手部全面消毒后才能打开生产车间的门。生产车间内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那条花费400万从荷兰采购的蔬菜自动清洗流水线。每天供应商送来的新鲜的蔬菜,需要经过实验室监测农药残留等关键指标后,送到生产车间内。员工在摘完蔬菜后,蔬菜被整齐的放入菜筐中,送入这条自动清洗流水线。经过采访记者才了解到,蔬菜上的农残靠水泡是洗不掉的,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水强力喷射,因为蔬菜表面也有呼吸的毛孔,农残会藏在里面。再经过臭氧消毒、甩干机脱水,在比较后经过人工挑选、打包发至海底捞门店。
底料标准化生产口味个性化定制
作为火锅的口味核心,锅底口味一直都是各大火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据了解,海底捞门店所使用的火锅底料,均是由海底捞旗下全资子公司————颐海(中国)食品有限公司统一加工生产的。
从口味标准化和食品安全两方面考量,对火锅底料中所使用的各类原材料,海底捞都要层层筛选。为了寻找一种能让海底捞满意的辣椒,采购人员可能要辗转几千公里。市面上能采购到的原材料海底捞要精挑细选,采购不到的就委托供应商种植、研发,供应商研发不出来的就海底捞自己生产,连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鸡精,因为实在采购不到符合生产标准的,海底捞只好自己生产鸡精。
经过层层选拔的供应商,在达成与海底捞合作之后,也不可能高枕无忧,海底捞会悄悄派出品保人员对供应商进行突击检查,甚至跟踪供应商的物流车辆,看供应商是否存在任何违规操作。每一批到货的原材料,都会由专业的品保团队进行抽检、化验。原材料的色泽、大小、都会决定其能否入库,一颗品质没问题但达不到克重的西红柿就可能被拒收,而挑选关键原材料——花椒的标准就更为苛刻了,在经过风选、X光等检测环节后,比较后还设置了人工挑选这一步骤。“机器再好,也比不上人工一颗颗挑”。海底捞底料加工厂8年老员工曾师傅感慨道。
为了实现口味标准化,海底捞火锅底料已经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生产。专业的配料人员按照配方备好所有炒制锅底所需的原材料,负责炒料的员工则全职炒制。在一口口不锈钢炒锅前,工人们严格按照流程往锅里放入各种原材料,每一种原材料下锅前都必须测油温,“油温高一度,海椒在锅里就可能发苦,那这一锅底料也就全都不能要了”。曾师傅指着炒锅旁的温控板向记者解释道。
海底捞此番推出的“千人千味”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口味的结构化,将锅底口味拆分为“麻度”、“辣度”、“浓度”等口感关键指标,通过原料的加减来实现口味层次的变化;而每一个口感关键指标的细微变化,所牵涉的是整个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海底捞“千人千味”服务的推出,正是海底捞认识到多年来深耕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在做足底料生产标准化功课的基础上,实现消费者口味的定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