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正面临一场品牌危机:它的供应商出现了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优衣库的供应商出现什么问题了吧!
1月11日,香港民间团体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以下简称SACOM)发布了一篇调查报告:位于广东的两家优衣库供应商存在着超时劳动等问题。
报告指出,为优衣库提供商品缝制的工厂—东莞通威服装有限公司的烫衣工人每天需要烫600至700件衬衫,每件衬衫的烫衣费只有0.29元;为优衣库提供面料的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则要求部分工人签署《自愿加班申请表》,该表列明加班时数为119.5小时,违反了《中国劳动法》关于“工人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
除此之外,两家工厂还存在厂房温度奇高、污水满地、设备不安全、通风系统恶劣、空气中布满尘埃和化学品气味刺鼻等工作环境问题。
仅仅是这样一个NGO报告,并不足以对优衣库品牌形成大危机,但它们越来越多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成本压力激增,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已经很难在不做手脚的情况下很好地活下去。
其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品牌公司基本都有一套监督代工厂管理的完善流程标准,并会指派员工或者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验厂审核。工厂的工作环境、宿舍食堂的条件属于硬件范畴,是否聘请童工、是否替工人缴社保以及是否有超时工作等现象,则属于软件的考察范围。
而在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2014年的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提到,如果定期审核不合格的话,C级评价的合作伙伴会在半年内再次被审核,如果仍不达标,半年后还有一次审核机会,依然不达标,则会被取消合作关系。而D级评价的供应商在首次审核不达标的情况下必须在1个月内接受重新审核,不合格则再无第二次机会。
代工厂可能也面临艰难处境。“现在国内大一些的服装代工厂在硬件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主要还是软件方面无法达到品牌商的要求。”从事服装外贸行业多年的孙涛对记者说。他的公司会帮助中国的服装供应商承接国际品牌的加工订单,并有多次和品牌商一起验厂的经历。
据孙涛透露,针对品牌公司的检查,已经有一批专门帮助工厂做虚假证明的公司。它们会完整地制作工人的名单,并将他们上下班的打卡时间和收入一一对应,做出一份能够瞒过验厂人员的资料。
就连品牌商在验厂时找员工进行一对一谈话的调查方式,也有应对方式:工厂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第三方公司会先找工人,告诉他们谈话应该进行的方向,以及一旦告知品牌方真实情况之后会出现的利害关系。
“加班这件事情不是违背工人意志的,纺织行业都是计件工资制,所以他们的收入是和劳动时间直接挂钩的,”孙涛认为,“如果按照品牌商对于劳动工时的要求,那么很多工厂都要倒闭了。”
成本永远都是品牌选择供应商的一大标准。如何调和中国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与服装品牌需要的更低采购价格之间的矛盾,是供应商们的一大难题。
“目前中国服装(17.10, 0.88, 5.43%)供应商的一个工人的月薪大约是600至700美元,越南是120至200美元不等,孟加拉国更是只有100美元。”孙涛说。
在服装加工行业,中国的供应商们已经渐失优势,90后的工人更愿意去较为轻松的电子行业,而这一行业还有“错一罚十”的不成文规定:一家工厂接的一笔单子可能只有5%的利润,但是一旦出现迟交订单或者质量问题,就会出现30%至50%的扣款。
在SACOM的网站上,除了优衣库,A&F、H&M、Levi''s、Gap、耐克、玛莎百货等国际大牌也都赫然在列。
SACOM的报告发布当天,迅销集团就确认了报告内容属实,并在4天后的后续声明中公布了对这两家供应商的具体整改建议。“此前对于合作工厂劳动环境监测时虽然的确检查出一些问题,但部分问题未有得到改善确属事实。迅销集团将继续致力确保问题获得改善。”迅销集团对记者说。
而面对日益增长的成本,迅销集团和它的供应商此前也曾开展会议,讨论如何培育技术、改善流程、提升员工技能等。“日本企业还是有把供应商当作合作伙伴的传统,帮助供应商改善内部流程的。”孙涛说。优衣库和中国代工厂一般会签订长期合作的合同,结成某种战略伙伴关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诉求低价且时尚的这一快时尚品牌,出于进一步降低成本和风险的原因,也在逐渐减弱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SACOM的报告发布不久后,有消息称,迅销集团今年1月已开始在印度工厂生产“优衣库”休闲服,第一批服装将于3月在日本上市。
中国服装加工行业的优势在于产业链比较集中。除了成衣加工,在面料和辅料的原材料供应上也较为完善。很多在东南亚加工的衣服的面辅料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这就会减慢生产速度,不利于衣服快速上架。
“如果东南亚的服装全产业链在这两年快速建立起来的话,中国的服装代工厂即使迁徙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也会很快失去优势,”孙涛说,“服装代工行业是一个低技术低门槛的行业,它一定会转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
在Zara,H&M的门店中,制作商标上,产地已经从中国转变为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了。
据日本媒体报道,2014年优衣库中国制造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90%下降到70%,未来计划在中国以外的国家生产1/3的产品—尽管优衣库表示不会减少中国供应商数量,但随着其人力成本逐渐提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管理风险,或许会加快这一进程。
对于供应商们来说,优衣库等品牌的转移才是它们比较头痛的问题。